壯士一怒,血濺三尺!
這個可怕不可怕?
腦袋掉了也就是濺出三尺熱血,再遠就鞭長莫及了。
這就是劍客的氣節。
你惹了我,我跟你比著摘腦袋。
不害怕,就是你死我活或者同歸於盡。
害怕?好辦,你別惹我。
我也不會上趕著去你家門口摘腦袋。
君王一怒,血流漂杵。
杵是一種重型武器,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很是效力不凡。
血流的程度能夠飄起杵來,那比血流成河,似乎還要更高一個層次。
據說古今中外如此繁多的戰爭,真正達到血流漂杵的,只有一次。
那就是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在朝歌附近的牧野進行的那場惡戰。
據說那場戰爭,雙方殺得天昏地暗,戰場上血流漂杵。
戰勝一方的周軍,動用了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還有前來幫忙的各位諸侯共有戰車四千乘。
周軍加上其他方國的軍隊,總兵力估計大約在十萬左右。
而被帝辛調集到牧野前線的商軍卻有七十萬之多。
無論如何,僅就軍隊人數比較,顯然是帝辛佔上風。
然而致命的一點是,帝辛的部隊主要由其他方國的戰俘和老年奴隸組成,軍心渙散,戰鬥力很差,他們甚至還盼著周軍趕快來解放他們。
這樣一來,勝負的天平就發生了傾斜。
等兩軍衝鋒的號角一響起來,以周軍為首的部落聯軍精神抖擻,如虎入羊群般殺入商軍陣中。
而商軍士兵本來心中就不情願,到了生死關頭,更不會去為帝辛賣命,紛紛倒轉矛頭,反戈一擊,衝向商軍的大部隊。
一場混戰開始了,很多人尚在猶豫之中,已作了周軍刀下之鬼;更多人在大部隊的衝擊踐踏之下丟了性命。
結果商軍大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其實,大戰規模上不比牧野會戰的比比皆是。
死人比這多的也不在少數。
但是為什麼只有這一仗被稱為血流漂杵呢。
如此以來,就聽得牧野之戰比別的會長更加慘烈呢。
百里良騮專門到那個所謂的牧野古戰場做過考察。
結果得出一個結論。
這裡之所以血流漂杵,主要原因是這裡的地勢導致。
這裡就是一個盆地,四面高,中間低,有任何流質的東西在整個地域出現,都會匯流到中間區域。
這樣,中間地區,就會積聚起來,是水的話,就是一個水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