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必得!”
商子政看著已經放在競標主持人面前的那本標書,眉頭皺成一團,第一本錯過,那已經是第二本了。
略微思索了一下,對形勢再次做了一次權衡,隨機下定了決心。
“給你十五億美元,第二本標書務必到手!”
透過加密通訊,商子政給商子商下達了指示。
雖然思想有些偏激,心胸有些狹窄,商子商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局面還是看到比較清楚的。
因為商家政治和經濟兩個領域齊頭並進,儘管商子政惟利是圖,還是經常性地不得不做一些賠本的買賣。
這些賠本買賣,當然不會賺錢,而且不僅僅是不賺錢,還鐵定賠錢。
所以,這些鐵定賠錢的專案,和商子商的理念是大相徑庭的,和他的行事為人格格不入的!
不過,商家當家作主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大哥商子政。
沒有辦法,從老祖宗商鞅開始,他的家族就政治掛帥,如果商鞅不搞政治,只搞經濟,也不會落得一個五馬分屍的下場。
最典型的不賺錢專案,就是商鞅搞出來的。
話說他老人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給人一種說話算數的形象,就弄出一個非常不著調的舉動來。
商家老祖宗商鞅出仕的時候,正值戰國七雄時代,那個時候,秦國還是一個地處偏遠地區遠離中原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邊遠國度。
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所以說話很不佔地方。
貼鄰的魏國就比秦國強,落後就要捱打,所以魏國當然強勢而行,柿子專揀軟的捏鼓,出兵攻秦,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蒐羅人才。
他下了一道命令,聲稱“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
這個時候商鞅覺得時機已到,天生我才必有用,此時不鳴何時鳴?
那個時候他還叫公孫鞅,家族居住之地是當時的衛國,已經是一個小小的官員了,就是在魏國宰相公叔痤手下當官。
這個公叔痤也是一個極有眼光的政治家,他在臨終前將商鞅推薦給魏惠王,但是魏惠王就比較平庸了。
他連自己的宰相活著的時候所說的話都不聽,何況一個死人的話?
因此,理所當然,商鞅的才華沒有得到賞識,人也沒有得到重用。
懷才不遇,是人生最大悲劇,商鞅也是怏怏不樂。
正在這時,秦孝公徵集賢才的訊息傳來。
招賢納仕,是每一個戰國國君的國策,不同的是,是真的求賢若渴,還是表面文章,甚至很多限制。
而秦孝公的不拘出身,就是一個很明確的真實求賢的訊號。
於是商鞅絕對應招前去,博的自己一個前程。
他的好友給他透漏,那個宰相給魏王的建議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如果不用他,就一定殺了他”,意思是說絕不能讓別人擁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