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缺?
百里良騮拿著這一摞申請,數了一下,竟然有三十一份!
這是京華的所有區級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全部人數。
經過最近的調整,京華市由原來的十八個區縣,合併成十六個,而且所有的郊區縣全都撤縣建區,因此現在是十六個城區和郊區,縣級建制徹底作古。
這種改變不僅僅是一個名字的改變,而且是實質上的飛躍。
因為縣古代的意思等於是懸,它的意思是距離遙遠的意思,比如常用的詞彙孤懸海外,就是遠離家鄉。
因此在區縣並存的年代,區,指的的城區和近郊區;縣則指遠郊區和遠郊縣。
後來,遠郊區的縣全部撤縣改區,因此只有遠郊縣才繼續以縣的名義存在。
最後,由於經濟發展,尤其是交通暢通方便,過去成為障礙的距離已經不是問題,因之撤縣改區再也沒有問題。
因此,最後剩下的遠郊縣也水到渠成,改制成區。
百里良騮在公開招聘這個盟襄人選的時候,明確規定,基本條件就是現職的京華是一把和二把。
也就是區委正職和區府正職。
這樣的人選人數有限,一個區頂多只有兩個,還有的只有一個。
比如密雨區,因為區長魚家興已經來到約盟任職,因此只有一個一把手在那裡守灘,也就是有那個人才符合申請這個職位的基本條件。
百里良騮粗粗一算,即使滿打滿算十六個區才只有三十二個人!再減去魚家興以後,只剩下三十一人了。
現在收到了三十一份申請,豈不是所有人無一漏網?
這個職位有這麼熱門嗎?
從行政次序來說,似乎也就比他們現在的級別,高了一級吧?
百里良騮又回憶了一下,才確定確實只高一級。
他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尤其是城區的那些正職,應該說他們的機會還是挺多的,畢竟和中樞機構特別接近。
可是來到古農塢周邊約盟,就遠離了原來的地理優勢。
其實,百里良騮雖然出身管理世家,他卻一直在京華大學讀書,沒有足夠的機會接觸官場的實際,所以對那些升職的機會多麼寶貴理解很不透徹。
這樣說吧,像這種能夠一次就升職足足一個大級別的機會是非常稀少的,中華上國從官場來說,那個升官圖絕對就是一個金字塔,而起底座很是敦實肥胖,越往上走越是纖細苗條,到了高層,幾乎就是萬人爭過獨木橋了。
像這種可以自己報名多少有些可能的機會,可能一輩子都趕不上一回。
本來機會就少,即使有機會,也很可能還沒等你知道,上頭早就定了人選。
新官都上任了,你還不知道有些人又得到提拔的訊息呢。
有些官位,規定就是組織考察,根本就沒有競爭那麼一說。
因此這樣的機會,不管那些符合候選人條件的人有多麼深厚的後臺,他們都義無反顧地報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