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畝產百石,不知道氾老師有沒有答案?”
氾本子總結完了溲種法,雖然還非常的意猶未盡,但是想起百里良騮的提醒,這裡不是他的課堂,就準備忍痛割愛到此為止了。
哪裡知道,這個時候突然傳來一個聲音,問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那個提問題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獨一無二的盟襄魚家興。
他稱他問的那個問題是千古之謎,也確確實實是千古之謎。
這個千古之謎的謎面就在氾勝之書裡,既然這個氾本子有那本書的全部,或許他老人家連謎底也知道。
氾勝之介紹了完了區田法、溲種法以後,接著說:“上農夫區,方深各六寸,間相去九寸。一畝三千七百區。一日作千區。區種粟二十粒,美糞一升,合土和之。畝用種二升。秋收區別三升粟,畝收百斛。丁男長女治十畝。十畝收千石。歲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
氾勝之說的意思是,按照他的這種區田法操作,上等地就能收穫穀子一百石。
根據歷史學家和農學家研究,西漢的一石,等於現代的十七點五市斤,也就是說畝產一千七百五十市斤穀子。
說出了這個難以置信的數字以後,氾勝之繼續發揮,說畝產這麼多穀子,當時的男女好勞動力,每個人可以種植十畝,就可以收穫一千石穀子,也就是一萬七千五百市斤穀子。
這個數量的穀子,如果一人一年吃三十六石的話,可以滿足二十六年的開支需要。
根據上下文來看,氾勝之這裡說的計劃產量,也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當時的北方主要糧食作物粟米,在最好的農田裡,可以到達近乎兩千斤的畝產。
雖然是計劃產量,我們也可以推測,他絕不是瞎說,因為當時重農輕商,農業肯定會受到皇帝的無比重視,這樣的畝產衛星肯定會上達天聽,呈遞到皇上面前。
他如果說話沒譜,分分秒秒就會被皇帝以欺君之罪砍了腦袋,這種壓力下,他也不能瞎說。
他的腦袋一直就好好長在腦袋上,說明皇上還是相信他說的畝產是可以達到的。
歷史上也有他試驗田產量的報告,根據他的實際實驗結果,最好的耕地達到的產量是四十石,也就是他的計劃產量的百分至四十。
而這個百分之四十,雖然還遠遠不到計劃水平,但是也比其它農田的產量高出不少。
當時的產量,最好的上田也才不到十石,一般三石就算豐收。
因此用氾勝之的區田法可以增加十倍常量,而距離他的計劃常量不過一倍半,誰當皇上也會覺得氾勝之比較靠譜。
而且根據氾勝之區田法的記載,那裡的各項條件都要求得非常高,難免總結經驗的時候,會找出各種不足,而這些不足完全可以解釋為穀子產量沒有達到計劃水平的原因。
既然找出了原因,當然就要繼續嘗試,繼續嘗試最有經驗的就是氾勝之,因之氾勝之的腦袋就在脖子上長得很安穩。
也正是因為如此,氾勝之終其一生,也沒有實現他自己指定的高產目標;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沒有被皇帝把腦袋砍掉。
總體來說,這個極端高出的設想,就是一個不勝不敗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