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新順1730> 第四一二章 歸義軍(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一二章 歸義軍(下) (1 / 2)

士兵們眼中的世界,並不大。他們眼中的敵人,也就是一個荷蘭。更遠處的世界,他們聽說過,但暫時與他們並無關係。

他們也不會知道,實際上他們這些人可能要被送去錫蘭、印度,去和素未謀面、也暫時沒有欺壓過他們的印度土邦計程車兵、英國士兵交戰。

不過這都無所謂,弗雷德里希皇頌裡唱的好嘛,【只要允許我們搶劫,我們就跟你幹翻全世界】。大順這邊不怎麼讓搶劫,但是可持續發展,改沒收土地和種植園分紅了。

搶劫不是目的,目的是錢。只要錢到位,不搶劫也一樣能達成效果。

士兵們對朝廷的安置整體上相當滿意,那些具體的政策、以及後續能否實施,自然是要再看看。但現在,他們的軍心並沒有因為一夜之間歸順朝廷而產生絲毫的動搖。

大致交代清楚了對歸義軍的安置政策後,劉鈺便讓這些士兵們先散了,各去休息。

牛二等一眾軍官圍過來,迎著李欗和劉鈺,入了堡壘內的荷蘭人的辦公室,作為暫時的帥帳。

“殿下,大人,我早已派剩餘的部隊在途中等著荷蘭人呢。一看到朝廷的軍艦來了,我就知道荷蘭人準得撤走。這巴達維亞,指日可下啊。朝廷登陸作戰的部隊呢?”

牛二邀功似的講了一下他的計劃,雖然和劉鈺預想的拿巴達維亞殺雞儆猴亮亮牛刀的想法不太一致,但純粹從軍事的角度考慮,牛二等人的做法還是相當值得誇獎的。

反正若是打不了巴達維亞,還有個馬六甲可以打著給別人看。

“你考慮的不錯,很能抓住戰機。陸戰隊還在邦加呢,他們隨後登船,要先拿到制海權,陸戰隊再出發。要不然跟著艦隊在海上飄著,影響士氣。我已經派人去傳信了,估計三日之內即可在巴城附近登陸。”

“你們要是真的截住了荷蘭人撤走的軍隊,野戰能勝,這巴城也就指日可下了。幹得不錯,相當不錯,很有主觀能動性,也能領會上面的意圖。日後多加磨礪,我看你是可以獨當一面的。”

著實誇了幾句,而且誇得都還是牛二想聽的,最關鍵的就是最後那句“可以獨當一面”的評價。

誇完之後,劉鈺又道:“你們在這邊搞得還真不錯,要不是朝廷把大量的華人移走到錫蘭,三五年內,你們還真能成事,席捲整個爪哇。”

牛二等人一聽這話,悄悄看了一眼旁邊的李欗,心道鯨侯這麼說,自是要讓我們當著外人的面,把一些事說清楚。

於朝廷的角度,李欗根正苗藍,是皇子,還是總督海軍戎政的大帥,怎麼也算不上外人。

可於私人的角度,牛二等人還是潛意識裡將李欗看作外人。這麼一想,自然也就覺得劉鈺話裡有話。

“朝廷移民錫蘭,自有朝廷的用意。至於說席捲爪哇……鯨侯便說笑了。一來荷蘭人有軍艦,席捲爪哇怕不那麼容易。”

“二來爪哇雖富庶,但這富庶建立在可以貿易上。若被封鎖,不能貿易,總不能啃香料、吃蘇木。”

“只有殿下的海軍來了,這爪哇才算是安穩了。況且了,便是我等做成如今這般模樣,還不是朝廷指揮有方,調動銀錢,否則我們就只能困死山裡了。”

“誰有海軍,這爪哇便是誰的。誰有海軍,這爪哇才有能換金銀的香料,否則就是一堆只能醃肉醃魚的香料。”

“況且……席捲爪哇,難上加難。”

“華人本就不多,又因宗教因素,與外人格格不入。若只反荷蘭,諸多蘇丹國許能和我們一致。可打完了荷蘭,只怕當時合作打荷蘭的盟友,便要先打起來。”

“昔日,張議潮於沙洲起事,歸義軍縱橫沙洲。張議潮固然忠勇,但吐蕃勢大,周邊又多有強國,復歸國朝,亦是原因。”

“我等本領的就是朝廷的欽命,忠義二字,也多知曉。但即便是那些欲要自立稱王者,若無朝廷支援,在南洋也難立足。”

“若想立足,總要資金,便不可避免要與西洋人打交道,以便賣貨。久而久之,若無海軍保護、貿易命脈又握在別人手中,唯有被西洋人吞掉要求繳稅這個結局。”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沒有朝廷的支援,華人在南洋立國就是痴心妄想。著實是難。”

他說了這麼多,便是從非常現實客觀的角度,說清楚在南洋自立的可能性極小,甚至根本不存在。

只要朝廷的海軍尚在,在南洋自立,難度和在天津、山東等地稱王造反差不多:真要能成事,便直接殺入京城奪了鳥位;但若沒這等本事,自立也根本站不穩腳。

不存在一個在天津、山東等地長久割據的中間選項。

李欗也聽出來了牛二的言外之意,笑道:“你倒是小心。鯨侯不過是誇誇你而已。昔日張議潮如朝為質,還不是因著唐時藩鎮已起,中央無力?若不然,何需如此麻煩?高仙芝、封常清時候,安西常有數萬大軍,亦不曾見唐皇心憂。”

“你且放心就是,你還夠不著鳥盡弓藏這個詞呢。連個爵都沒封了,哪有資格想什麼鳥盡弓藏?”

“不過,先明後不爭,規矩還是要有規矩的。朝廷的意思,便是將歸義軍重編,調往錫蘭。而爪哇等地的守備,自從別處招兵。朝廷自有打算,倒不是說怕你們盤踞於此,樹大根深,將來尾大不掉。”

“如你所言,只要朝廷海軍尚在,南洋就安穩的很。這事兒,你也與軍中人多說說,調往錫蘭,日後衣錦歸鄉,不是說叫他們去做炮灰的。”

“歸義軍都是好漢,而且又熟悉了這裡的氣候、適應了訓練,正是極好的兵員,朝廷愛惜還來不及呢。”

要把歸義軍調走,調到錫蘭準備入侵印度,既要做好士兵的安置,也要和這些歸義軍的軍官們說清楚。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