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新順1730> 第三七七章 隱喻(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七七章 隱喻(下) (1 / 2)

“班定遠言:寒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易敗。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

“微臣以為,雖有千七百年之隔,但道理依舊可用。經略南洋,必要知南洋與內地之異同。”

劉鈺也不管皇帝的比喻,直接用班超的原話,回答了皇帝比喻之外的現實的人選問題。

班超的意思說的也挺直白的:殖民地、邊疆地區的駐軍,基本都是“人渣”,哪有什麼好鳥?要麼是被流放過去的罪犯、要麼是些渴望立功的、渴望發財的“冒險家”,沒沒什麼孝子順孫。

孝子順孫誰去邊疆區殖民地啊?在家考科舉不好嗎?

所以啊,做“西域都護”的人,一定得明白,別那麼死板,別把那裡當成內地治理。

簡小過、總大綱,只要基本路線沒錯、別叛亂、別有裂土稱王之心,剩下的最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皇帝微微頷首,表示贊同。

他從身邊拿起一本《後漢書》,熟練地翻到了《班梁列傳》,讀道:“定遠慷慨,專功西遐。坦步蔥、雪,咫尺龍沙。”

“千七百年過去,慷慨二字,早已不是原本的意思。可以史為鑑,裡面的一些道理,如今依舊可用。”

“愛卿所言極是,這‘西域都護’的人選,真就需得明白這一點。因地制宜,總言之便是要簡小過、總大綱。”

“朕對將來南洋的事,倒並沒有考慮那些自立裂土的可能。只要天朝海軍猶在,南洋便與內地諸省無異。”

“只是,單單明白這個道理,怕是不夠的。還需要懂西洋諸國事、懂外交、懂南洋各國的情況、風土、人情、宗教。”

“朕以為,還是要從當年靖海宮出身的人裡面選。所謂舉賢不避親,但放到自己身上,難免要考慮避嫌。朕似乎不該問愛卿?”

皇帝既然用竇固和班超的事打比方,劉鈺也順著這個比方說道:“昔年班超立功,竇孟孫表其功,卻求更選使使西域。漢明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選乎?”

“臣不薦人。只是表述各人的功勳、能力。至於選誰為將來節度南洋之人,自是陛下聖裁。”

聽起來,竇固當年做的事,如同脫褲子放屁:先是說了班超的功績、膽識、謀略,以及三十六人平鄯善的勇壯。然後又請求漢明帝派個人,繼續出使西域。

皇帝直接就回了句,班超不挺好的嗎?還用找別人嗎?

但這個脫褲子放屁是有意義的,這種事,作為領軍的重臣,而且還和班超算是有提攜之恩,是不應該自己主動向皇帝推薦的。重臣不推薦自己提拔起來的人,但可以表奏其功績,恩歸於天子。

如今放在大順,也幾乎是一樣的情況。

南洋的事情複雜,朝中很多大臣,資格足夠,問題是能力不行。不是說他們笨,而是他們根本不清楚南洋的情況,也根本不懂貿易。萬一遇到個呆板點的,根本壓不住南洋。

皇帝用班超和竇固打了個的比喻,亦算是明確了意思,劉鈺可以攻南洋,但攻下南洋後必定是要回朝的。

雖然說得比較給劉鈺面子,說南洋剩下的事,定遠侯那樣一線人員去操作就是了,用不到“九卿”級別的在那蹲著。

那這“班超”的人選,既要有能力,還要會與西洋人打交道、還得明白南洋的地理風土人情等,其實範圍就已經很小很小了。

只要以“大局為重”,那麼選出來的,肯定是劉鈺身邊的人。

最起碼、或者說最淡薄的關係,也得有個師生之義。

更不要說靖海宮裡最優秀的那些人,劉鈺肯定和他們關係都不錯。

人選問題,劉鈺覺得還是讓皇帝去選吧。雖然皇帝嘴上說,海軍既成,很多事和以前就不一樣了,只要海軍主力在廣東,南洋甚至比西南西北還容易控制,不用擔心那裡自立裂土。

但是說歸說,劉鈺心想你既這麼說,要真的明白,自會選合適的人;若只是說,心裡卻狐疑,那終究也選不到合適的人。

既如此,自己推薦誰,意義不大。合適的人,就那麼幾個,只要是要選合適的,就繞不開劉鈺早已謀劃佈局好的那個小圈子裡的人。

“陛下,臣以為,經略南洋,還是要看目的。正所謂,上下一心,方可成事。陛下要達成什麼目的、或者說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南洋,最好是選一位想法和陛下相近的,而不是選一個人再去叮囑他該怎麼做的。”

“譬如兩漢開西域,是為了擊匈奴,是以要加緊軍事控制。”

“可本朝下南洋,是為了什麼呢?這個,陛下心中自有打算,何不將此為問對之題,詢問幾個候選人?”

“臣,似不便先知。”

這個事,換了別人,說不定也就無所謂聽不聽皇帝的想法。

但劉鈺和皇帝之間,在這種事上,有個前科。那就是當初劉鈺在武德宮大考的時候,皇帝專門漏過題。

因為有這麼一個前科,所以就不得不多考慮一些。自己培養的那些人,絕對是對答如流,即便不知道題目,提及南洋,也絕對說的頭頭是道。可要是自己提前知道了,到時候只怕皇帝想起這個“前科”,自己心裡嘀咕懷疑是劉鈺漏的題。

有些事,關係好的時候,那是美好的回憶;一旦關係逐漸變了味,那就反倒成了心病嘀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