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強迫“開化”,也鬧出了很多的笑話。
比如當初談判時候,被劉鈺逼死的老托爾斯泰伯爵,在彼得時代就被彼得命令去管理官辦的“絲綢廠”、“高階紡織作坊”,初始人才主要是一些土耳其、波斯等地的工匠。
這也就是為什麼《紅樓夢》裡,晴雯補的雀金裘,為什麼會是俄國這個鬼地方來的原因。俄羅斯有絲綢廠,也有高階織物廠,並且有一定的工匠可以生產波斯風格的雀金裘。
但在俄羅斯興辦絲綢廠、高階布料廠……結果可想而知。
一來彼得發現,自己身邊的彼得幫也好、舊貴族也罷,讓他們去管理官辦工廠,結果基本都是一樣的:虧損。
二來比如冶金行業,俄國是真不缺礦,只靠官辦企業,實在無法大規模開發,規模不夠。
於是彼得在官辦了一系列手工業工廠後,全面下放,交給私人,甚至是強迫交給私人、強迫私人接受。
俄國和大順完全不一樣。
大順這邊,一千多年前,土地私有制、自由買賣、甚至唐時的均田制早就已經解體了。
大順開辦手工廠,不缺人,而且絕對不會缺人。
不需要搞什麼圈地運動來弄出一大堆的失地農民,單單是正常的土地兼併的無地人口,大順現在的手工業都用不完。
俄國不同。
俄國不缺地,而且幾乎沒有自由農民,而且一般來說自由農民也不太可能破產。
俄國就三種農民。
皇室宮廷農民,類似於天朝這邊的皇莊、皇田上的農民。
地主農民,也就是村社農奴,這個不用說。
剩下的就是國有農民——類似於唐朝的均田制,每個農民分15俄畝,也就是大約130畝土地,這些土地是份地,不能買賣、不能轉讓。所有農民編戶齊民,連坐互保。
皇莊農民,不能動。
地主農民,也就是村社農奴,沙皇其實也管不太到。
想興辦手工業,只能靠國有農民。
然而,俄國的問題是,你有130畝土地,你去手工廠做工嗎?你去烏拉爾山挖礦嗎?
但是,和唐時的均田制一樣,既然均田給你了份地,你就必須要承擔義務。
於是俄國奇葩的手工業制度就出現了:均田制的國有農民,每年為手工廠服勞役半個月到一個月。用此,來抵償人頭稅、勞役,或者本身就像是大順的農民要服勞役一樣是一種封建徭役。
這就好比大明的軍戶,每年要花一個月的時間,去工廠服勞役,而代替他們的訓練和兵役。差毬不多。
於是,俄國的手工業根本發展不起來。
人倒是不缺,但開辦個手工業工廠,今天來了一撥人,剛學會了,半個月後回家了,又來了新的一撥人……這要是能發展起來,就見了鬼了。
說這封建吧,是真封建,標準的封建義務。把唐時府兵服兵役、宿衛任務,換成去工廠幹活,本質沒啥區別。
說這資本吧,也資本,官辦下放到私營,分工協作制的手工廠,尤其是冶金行業擁有一些骨幹的熟練工,而大量的來服役的國有農民負責挖礦、運礦,計件工資,給錢。
舊的封建特色,不可能一下子廢除。
新的資本手段,不可能一下子出現。
於是這種混合著封建勞役的資本主義萌芽過渡,就這麼被彼得用“強迫”的手段,在俄國推廣開了。
用彼得的話說,這叫“這是俄國趕超西歐的唯一辦法”。
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
待到了彼得堡,知道了俄國的許多特色,也讓劉鈺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觸動。俄國走的路,英國走的路,法國走的路,各自不同。
而大順,又該走一條什麼樣的路?
俄國這條路,肯定有很多很多的缺點。站在後世的角度去評價,有很多很多的問題。
但奇葩的是,可以說出這條路上的一萬個缺點,卻偏偏制定不出一條有效的、符合此時俄國國情的其餘的路。
事實上,俄國手工業內,自由僱工和強迫服役的比例,一直到拿戰之後,才堪堪到一半一半的水平,而且農民還很不高興,暴動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