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新順1730> 終章 九三年(三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終章 九三年(三十) (1 / 4)

之所以被戲稱作“篤了個大勁、放了個小屁”,因為並沒有那種轟轟烈烈的、關乎到所有制、均田之類的大改革。

反倒是在天下惴惴不安翹首觀望的哀榮葬禮後,皇帝只發了兩個上諭。

《復三代學校制推行天下上諭》

《欽定學校制選材辦理章程》

這兩個上諭一出,固然叫一些緊張不安的人長鬆了一口氣,卻也讓一些之前興奮不已的人懊惱憤滿。

京城,原本的敕造興國公府邸旁的來今雨軒茶社中,實學派通儒社的年輕人們聚集於此,對此大加議論。

來今雨者,語出杜少陵之自述: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喻來此相聚者,不計身份,皆真友也。

這是當初興國公“從赤松子遊”之前所建,久而久之,實學派多來此聚會、講學、探討。

這通儒社,是這幾年由一群年輕人成立的類似前朝學社一樣的組織,起名的時候,故意為之,頗有挑釁之意。

固然說,實學一派和復古儒顏李一派,之前多有交往。而顏李一派的終究目標就是做通儒,但這種交情倒不是實學一派的激進才俊們取“通儒”為名的原因。

倒是古時蔚繚子言:野物不為犧牲,雜學不為通儒。

他們自稱實學,但於科舉一派眼裡,卻暗裡稱之為雜學。

這群人取“通儒”為社名,顯然故意為之:既說野物上不得祭祀的檯面,你們學雜學的也配叫儒?然而這批人偏偏就取個通儒之名,多行挑釁。

既有這麼個典故,是以這通儒社,又取《韓非子》顯學篇之“雜學繆行同異”之意,示意社內相容幷蓄、意見不同亦可為友暢所欲言,繆行同異,而論大道。

總的來說,這是個精英小圈子組織,但又不是燒炭黨、共濟會那種神秘小圈子,只是入社的難度頗大,必先以天下為己任,而後多半也是諸如成均館等實學頂尖學堂的學生。

社內多談政事、大談國事,正值年少,更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只是真論起來,內部政見多不相同,激辯之餘,也不免動手互毆,但毆過之後也就忘了、至少面上是忘了。

政見既多不同,如今天子又下詔,弄出來這麼個篤大勁放小屁的事,自又是一番爭吵。

“我看,這大順國,怕是要完吶!如今天下弊端極多、矛盾極大,值此之際,大張旗鼓迎回興國公棺槨,本以為要行大變革新之事。卻不想竟是改革科舉、學堂、選拔之法!”

“十年後廢舊科舉,而加實學為考試內容,推行天下,各省分上舍大學堂之名額。”

“這非是不好,而是弄錯了輕重緩急。”

“天下兼併之勢愈演愈烈,便如鄉紳地主,以租利為生,盤剝百姓。”

“這個土地制度不變、均田不成,鄉紳地主是學《論語》、還是念《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難道真有什麼區別嗎?”

“他念論語,也是收租子過活;他念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也是收租子過活。無非學堂的書本換了、考試的卷子換了,可最基本的東西,一點沒動。”

“不動這最基本的東西,天下能好了?此為其一。”

“其二,你看這《欽定學校制選材辦理章程》,其中學堂數量,必多建於縣城。屆時,鄉間地主子弟,去縣城讀書。平民子弟,原本還能在鄉間鄉塾識得幾個字,說不準還可做秀才中舉人,如今教育全都跑去了城裡,鄉民識字率,只恐大跌。”

“若要辦,那就大半,村社皆立學堂,開蒙授學,朝廷度支。可這又需錢,錢從何來?”

“待幾十年後,人才選拔一如舊時,不過是八股換成了數學、詩詞換成了經濟,然而論其階層,不過還是原本的鄉紳地主。”

“屆時,若行均田,簡直痴人說夢。”

“如今,正是最後的機會。”

“一來我等實學學子眾多,數有百萬,為官為吏,足以成均田事。”

“二來,實學子弟多非地主,亦非鄉紳,並無利益糾葛。”

“三來,以人心論,實學子弟不免覺得,若行均田事、變法事,官僚皆從實學出,而頂替科舉舊人,官缺極多。便是要打,也不怕他,打完之後,人人有官做,如何不支援均田工業事?”

“可這麼一改,十餘年後,還改什麼?還變什麼?朝中為官者,大半地主,這還均什麼均?”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