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標?治本?”
這兩個詞彙,老皇帝這些年聽過不知道多少遍了。
只不過,這時候從劉玉的嘴裡說出來,皇帝聽起來還是很新奇的。
喃喃地重複了一遍後,皇帝無聲地笑了笑,背對著劉玉,澹澹道:“夫子言,大道之行,天下大治。不知大道,何以治本?”
“治本便不想了。”
“朕看過你寫的一些文章,總結起來,只有一句話:這世界,是講物質的。”
“管子言:倉廩實而知禮節。”
“除此之外,無論大道、德行、乃至三皇五帝、三代之治、甚至文武復生,能不能解決你所言的山東人均三畝地、畝產不過百餘斤的現狀?”
“若能解決,則可大治。”
“若不能解決,就是重複三代、克己復禮,難道只靠禮,便不用吃飯了?”
“太宗皇帝曾言,千言萬語,不過一句話:老百姓吃不飽飯,是要造反的。”
“均田也好、限田也罷,解決的不是畝產百餘斤、人均三畝地的事。解決的是有人阡陌相連、有人無立錐之地的事。”
“但這件事,終究無法解決畝產百餘斤、人均三五畝的問題。”
劉玉聞言,心想自己當初修鐵路忽悠皇帝的那一套,就是變種的洋務運動思維。政治上的保守派,未必不是技術上的革新派。
如今皇帝說的這番話,其實並不對。
的確,均田也好、限田也罷,不能變出來土地。
但是,想要解決畝產的問題,需要工業化;而工業化的巨大沖擊,又必然先讓小農痛不欲生;而痛不欲生的小農,當然不肯如那些進步主義者所言,安安穩穩地被歷史的車輪碾碎。
是以,均田、限田的問題,是大順轉型的必由之路。
之所以說這是必由之路,這是因為大順的特殊情況所導致的。
還是那句話,第一次工業革命,需要幾百萬人口。而大順,不缺人口。
第一次工業革命,需要市場。而大順,現在闊有從好望角以東的直到太平洋彼岸的廣闊市場。
大順有沒有老馬說的那種“紡織機在一定‘情形’下才是資本”的情形?
有。
大順的資本主義發展,是不是一定要從農業起步?
既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農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而大順的農業,在此時,就是世界農業畝均生產力的巔峰。當然,不是人均,而是畝均,但大順暫時也並不需要考慮人均農業生產力從而空出足夠的人口投入工業這件事。
資本主義發展的前提,是把勞動和生產資料剝離。而在此時,在前工業時代,指的就是“農業”、“土地”,把勞動和土地分離。
這個前提,大順在很早前就已經完成了。
歐洲的農民和土地分離困難的原因,是因為濃厚的封建制,使得土地的私有制、買賣、產權、排他性所有權等一系列問題,非常的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