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新順1730> 第一一九章 死與復仇(十九)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一九章 死與復仇(十九) (1 / 3)

實際上,皮特的恐懼,比起大順真正要帶來的毀滅,還是差了很多。

籠統點說,皮特透過讀歷史,讀從護國公時代的歷史,隱約觸控到了“原始積累”的幾種手段,並且知道了富庶源於原始積累。

但他錯把原始積累,當成了目的。

然而,只有把這些原始積累作為手段、並且完成原始積累的真正目的,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引領時代浪潮的人。

因為他把本來應該是手段的原始積累,看做歷史的終結和英國的最終目的,所以他提出了全球殖民戰略和瓦解法國西班牙的艦隊計劃,要戰鬥到底。

只不過後來英國靠他豪賭的基礎,完成了原始積累到工業革命的轉變。

然而他自己的意識,是把原始積累作為目的的。

所以,他所恐懼的,也只是大順的貿易品蜂擁而至後,在原始積累層面的問題。

實際上的問題,要比這個嚴重的多。

比如,一旦放開了自由貿易,資本就會湧向那些盈利的產業當中。

要注意的是:

因為英國對貿易進行極致的控制。

所以大量的資本無處可去,得以投入到英國的大基建——運河工程當中。

放到大順這邊,同樣的道理,就是因為松蘇地區對土地的改革和控制,大量的資本不得不投入到土地之外的行業。

這是資本逐利性決定的:搞基建,是不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不是。貿易才是。但是,貿易被管控著,不讓入場,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我也想賣茶葉,但是朝廷不讓啊,而且抓著是真殺頭的。

一旦放開貿易管控,大量的資本會投入到貿易當中,而不是去投資基建。而貿易本身……怎麼說呢,荷蘭就是個現成的例子,貿易可以發財,但會毀滅英國的根基。

英國的根基是什麼?

是管控貿易下得以發展的實體經濟。

是資本無處可去,不能投入到更賺錢的貿易因為有管控,不得不把大量的白銀,投入到運河建設中,以獲得比國債的3%略高一些的回報率,使得英國國內的基建水平迅速提升,物流成本降低,為下一步的產業發展打好了基礎。

如果100英鎊做買賣,買東方棉布再賣掉的利潤,高於把這100英鎊投入到紡織廠、或者搞基建、挖運河、修道路,那麼這100英鎊就會買棉布,而不是去建紡織廠、搞基建、挖運河、修道路。

這是個簡單的道理。

除非,依靠集權、政府、海軍、關稅,做到誰敢買棉布,就先罰200塊錢。

大順如果在貿易問題上有索取,那麼摧毀的就是英國的實體經濟,而帶給英國一個虛假繁榮的商業經濟。

這個時代,沒有核彈。

荷蘭當初繁盛無比,結果如何呢?商業摧毀了本國的工業,幾場戰爭,打崩了荷蘭的軍力。

乃至於歷史上第四次英荷戰爭,英國帶著軍艦和大炮,逼著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家,必須買英國國債。

只靠貿易繁榮,在這個時代是混不下去的。況且,這種貿易繁榮的背後,是本國的白銀外流,以及大量的白銀流入到買辦集團的手中。而他們又會把這些白銀,送去中國,因為大順的工業已經起步、加之利息本來也高,回報率更高。

在這個貴金屬時代,錢真的是錢,不能印、不能超發,真的就是個“你多我就少、你少我就多”的零和博弈。

而大順的奇特性,就像是1826年的《英屬印度史》裡描述的那樣:【……曼徹斯特的工廠在一開始就會停止,甚至不可能再次啟動,即使是蒸汽的力量】

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所帶來的將是英國快速的全面荷蘭化。

而此時真正的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的資本,也會選擇支援大順的工業革命,而不是去投資英國的運河、基建、工業等,因為利潤更高。

至於此時的英國,以及皮特所絕望的現實,除了東印度公司問題外,在面臨外國貨衝擊的時候,還面臨一個更為嚴峻的情況。

這個嚴峻的情況,本質上就是劉鈺認為皮特,要麼是個昭和參謀水平的、要麼就是反對派當久了為了反對而反對水平的原因。

後世有句非常、非常、非常著名的話,基本上多數人都聽過,這話就是皮特說的。

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

這句話的原文,是【最窮的人可能會在他的小屋裡蔑視王室的所有力量。它可能是脆弱的;它的屋頂可能會搖晃;風可能會吹過它;風暴可能會進入;雨水可能會進入;可是英格蘭國王卻進不去——他全力以赴,不敢跨過被毀壞的地契的門檻!】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