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邊甚至連語言溝通都不是問題,大順的大部分艦隊高階軍官都會一些法語,越是軍銜高的越會,當初的教官教的。
最大的區別,可能也就是兩邊海軍的建軍思路和戰略意義不同,導致的大順喜歡搶攻和打吃水線的互懟重傷流;法國喜歡先找下風向方便跑路和打桅杆的主動風箏流。
這是由於兩國的地緣位置、周邊環境所決定的,也不能說法國就是錯的,只能說這符合法國的現實需求。
不過這都是小問題,終究還是大順的戰略思路,還是儘可能希望拉更多的盟友、先打直布羅陀。
只要把這個定下來,那就好說了。
現在工兵和炮兵們先在馬翁修整,上層都還在等一個確切的訊息,那就是西班牙那邊的外交情況。
軍艦也只是在海上稍微對直布羅陀進行了封鎖,但直布羅陀不是島,而是半島海岬,西班牙不下場,是圍不住的。
哪怕說西班牙中立,但是猶太人、摩爾人,這些人依舊可以給英國的守軍弄到足夠的補給。
海軍又不可能陸地行舟,把船拉到半島地峽上,去抓猶太人。
況且,直布羅陀的地形就在那擺著,在海上是無法進攻的。直布羅陀的意譯,就是塊海角的大石頭,整個兒一大石頭塊戳在那,炮臺可以對軍艦造成極大的威脅。
這裡面,大順和西班牙的外交,還是蠻有意思的。
這裡面有個歷史遺留問題,也就是“中立”的定義。
即,當年喬治·安森率領艦隊,在伶仃洋補給去打馬尼拉的時候,大順說自己要中立,英國當時也站出來表示這就是一種中立——即,劃出特定的港口,確保交戰國都可以在此特定港口補給,也是中立的一種。
現在,問題繞回來了。
西班牙當然也可以效仿當年大順伶仃洋故事,把直布羅陀對面的阿爾赫西拉斯,設為中立。
當年英國自己說的——劃出特定的港口,確保交戰國都可以在此特定港口補給,也是中立的一種——那現在西班牙也效仿當年故事,中立了,當然可以。
理論上,中英的艦隊都能在阿爾赫西拉斯這個特定的中立港口補給。那英國不來,就別怪西班牙不中立了。
畢竟當初也是這麼解釋的:喬治·安森可以在廣東補給,你馬尼拉的西班牙人也可以來廣州補給啊,你不來怪誰?
不過這種扯嘴皮的事,意義主要還是為了報復的快感。
或者說,是西班牙不參戰,而保持中立的一項底線選擇。
其實大順是希望西班牙參戰的,呂宋根本不著急,當初計劃著讓英國佔了呂宋日後方便搶,哪想到詹金斯耳朵戰爭西班牙打贏了,呂宋要回去了,英國也雞賊地在大順下南洋之後搞印度替代計劃。
現在木已成舟,那隻能先不著急,反正呂宋不會飛。
是以,似乎決定西班牙態度的,還是馬尼拉的歸屬,至少大順的談判官員是這麼認為的。
澳門被大順收回了、印度開戰了、南洋早就被奪回了、明古魯也是肯定陷落了、東帝汶那個破堡壘一百個兵就能攻下來……
現在,在南洋地區,大順真的是一手遮天了。
馬尼拉問題,和大順外交的很多事一樣,逼著對方不得不相信、或者只能寄希望於大順信守承諾上。
就好比印度問題,就是標準的不得不相信的這一套。
不是理性的相信。
而是不相信不行,不相信能咋辦?
還有南洋問題,當初也是一樣。
荷蘭只能預設且不得不一廂情願地相信大順不會下南洋。
否則,還能咋辦?
因為本身中國要是早點睡醒了,馬六甲、滿剌加這種地方,從三百年前就不該有西洋人出現。
西洋人出現在南洋本身,就是以那個龐然大物睡死了、且會一直睡下去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