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產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基礎,是在產業革命之前已經發生的農業革命。
但大順是沒必要學這一套的。
或者說即便要學也要搞清楚這到底意味著什麼,而不要去刻舟求劍。
因為兩者的情況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英國人非常自豪地說,圈地之後,再加上農業革命,英國的小麥每英畝產量,從原來的每英畝2.15夸特,提升到了3.25夸特。
這個資料意味著什麼?
一英畝,等於6畝地。
一夸特,在諾曼征服後作為小麥重量單位,是512磅,大約是450斤。
換成更容易理解的資料,圈地和農業革命之前,畝產是150斤;圈地和農業革命之後,提升到了200斤。但到200斤的統計這一步,已經是1800年了。
這個資料,對大順而言,毫無意義。
因為純粹技術意義上的農業革命,在西漢,已經完成了。
畝產150斤,而且還是單季種植、還要休耕,這很高嗎?
透過現象看本質,對大順而言,大順特色的“工業革命前置的農業革命”,是搞到一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而不是去搞什麼畝產革命。
因為就現在這個沒化肥的時代,大順的畝產已經到頂了,不可能再高了。
重要的,是找出一個地方,一百畝地的糧食,種植者全家只能吃30畝,剩下的70畝作為商品,進入市場流通。
對上,使得朝廷在白銀湧入後的不知所措中,不會倒退回實物稅,而是確信錢可以買到糧食。
明末一些大儒認為明初制度好、認為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和白銀貨幣毀了大明的思潮,其實就是面對實物稅改貨幣稅、商品經濟發展、白銀巨量流入後的不知所措,人在不知所措的時候會自發反動追溯,大順終於克服了這個不知所措。
對下,使得工商業發達地區,可以種植經濟作物、從事工商業發展,從“魚米之鄉”、“漕米之半”的商品糧基地地位解放出來。
“產糧大省”,在資本主義發展中,從來不是個好詞。比如後世的河南、東三省、蘇北。
但又是資本主義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人均三畝地,是出不來商品糧的。因為農民首先要保證自己吃飽,然後才會賣糧。吃飽了地瓜,還想吃個白麵饃饃呢。
人均三十畝、甚至一百畝的地方,才能做商品糧基地。因為一個種一百畝土地的人,和一個種十畝地的人,吃的飯量是一樣的。
大順特色的“工業革命前置的農業革命”,就是下南洋、拓關東。
對英國來說,農業革命和圈地運動,帶來了四個好處。
廉價的勞動力。
為工業發展提供資金。
為城鎮提供糧食。
拓展工業品市場。
其中,前兩項最為重要;後兩項基本算是湊數的。
第三項可以靠東歐的再度農奴化,第四項本土的那點市場實則根本養不活英國的工業。
然而對大順而言,這四大好處中的前兩項,卵用沒有。
大順一點都不缺廉價勞動力。這一點毋庸置疑。
被後世吹的神乎其神的英國紡織業,1750年,棉紡織業海關出口量,不是關稅量而是出口總額,是4.6萬英鎊,摺合15萬兩白銀。英國直到1780年,議會還專門出臺了特殊法令,全面禁止印度棉布進口4年時間,不只是加關稅,而是全面的行政令禁止——這就是自由貿易。
中國和英國,在18世紀,最大的差距,在於英國可以徵收GNP的13.5%的稅;而大順在劉鈺改革之前,不說14%國民生產總值的稅,能不能收到手裡1.4%,都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