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新順1730> 第七八五章 工業革命(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八五章 工業革命(二) (1 / 3)

縣城裡的產業,幾乎都是圍繞著蘇南資本的需求展開的。

本地的工商業,佈局還算是比較完整。

糧棧,以及糧棧配套的高粱燒酒業、榨油業、豆餅加工業。

商號,售賣從營口沿著遼河運輸上來的棉布棉花綢布茶葉白黑紅糖香料鐵器以及從生到死的基本全套雜貨。

客棧車店,提供遼河運輸線的夏季水運、冬季爬犁冰運的全套服務:吃飯、喝酒、馬料、窯姐兒。

後世的歌謠唱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煤礦什麼的,暫時就算了吧。鐵路還早,對煤需求最大的蘇南地區,現在用的是徐州府的煤。

至於大豆高粱,則和原本的演化路線,有些相似,又有些不同。

大豆的演化路線基本是一致的。

原本歷史上東北地區大豆產業的發展,源於一戰之前的歐洲戰備,無煙火藥對油脂的需求;以及合成氨工業之前,日本農業對豆餅肥田的需求。

現在,這裡的大豆產業,也是以一種資本需求的商品化模式發展起來的。

蘇南資本來東北,沿著遼河流域運輸方便的地區,進行圈地,種植大豆。

蘇南的蠟燭工業、肥皂工業,急需東北的豆油。

蘇北的棉花種植業,也需要價格低廉的、此時所能找到的成本最低的氮肥。

而因為化肥工業此時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來,南美洲的硝石做氮肥又實在太遠,是以由於豆科植物的特殊性,資本圈地種植大豆,成為了蘇南資本投資的一項優先選擇。

因為豆科植物自發的固氮機制,使得豆類的產量呈現一種非常奇葩的狀態。

伴隨著後世化肥的使用,小麥畝產從原本的一二百斤,蹭蹭蹭地漲到了一千四五百斤。

伴隨著後世化肥的使用,黃豆的畝產,從原本的二百斤,憋憋屈屈地漲到了三四百斤。

就此時大順的情況來看,小麥的普遍畝產,是低於黃豆的。

大量的空閒土地,被資本圈佔之後,招募墾荒。外加劉鈺在江蘇省鎮壓起義,大量的起義軍成員被用一種類似於契約奴的形式被髮配到了東北,以及豆類作物的收割種植相對方便,使得專門面向江蘇、南洋、日本的大豆產業,迅速發展起來。

都是資本的需求,促進了豆類的種植。區別無非是原本是賣向歐洲和日本,現在主要是賣向江蘇。

而豆類作物不能年年種植,需要改茬。大量的黃淮區移民,又促使高粱種植面積迅速上升,並且很快成為了東北地區的主食。

緯度更高的松遼分水嶺以北,因為朝鮮人逃亡、日本稻種的緣故,主食是大米。

緯度更低的松遼分水嶺以南,主食是高粱米。

這裡面的緣故,就和原本的歷史有些不同。

明中晚期開始,黃淮地區由朝廷推廣種植高粱。

作用是為了治水,高粱秸稈用作一些小型河堤的骨架,也同時催生了黃淮地區的高粱酒發展。

大順在黃淮地區實行了激烈的改革,以及海運的發展,營口地區遼河運輸線的延伸,使得大量的黃淮區百姓進入東北。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