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新順1730> 第三十七章 輪臺之思(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七章 輪臺之思(三) (1 / 5)

都說君心難測,此時的情況就是最好的體現。

劉鈺不可能去問問皇帝,哎,你是不是準備在死前把黃河問題解決了?

畢竟,對皇帝來說,黃河本身是不能威脅到皇權統治的。真正威脅的,是黃河決口之後的“人”。

而皇帝覺得, 可能沒辦法解決人的問題,所以可能會琢磨著把人解決掉。

封建帝王,屠戮百姓,如屠豬狗,這種事很正常,變種的草薙而已。

理性判斷,一旦和皇帝這個在理性時代本不該存在的東西結合, 那就很容易產生極為可怕的後果。

明末混亂時代, 農民、賤民、礦工等, 用暴力給大順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因之,會讓大順的皇帝儘可能維繫小農的生存;但一旦感覺可能無法維繫的時候,便很有可能扼殺於搖籃之中。

這不是沒有可能,而是很有可能。

一開始,劉鈺聽著皇帝忽然談及輪臺詔,他心裡肯定是嘲諷加吐槽。

心裡嘲諷說,皇帝的腦子,頂天也就到那種不談生產力生產關係、期待幾個超人的良心,搞個什麼零之鎮魂曲之類的東西。死前發個輪臺詔,把國內的兼併問題緩解一下,讓太子去做“好皇帝”。

這當然要嘲諷。

但到了後面,劉鈺越聽, 就感覺味兒越不對。

凡事就怕對比,這味兒越發不對的情況下,劉鈺覺得, 這種類似“放水淹田改稻為桑”的手段,還不如一開始自己嘲諷的那種想法呢。

做事,肯定要算成本。

而做事, 怕也怕算成本。

投入成本,是為了目的。

關鍵在於,皇帝的目的是啥?

皇帝的目的,是百姓更好的生活?還是皇權的穩固統治?

大部分時候,二者似乎外表來看沒啥區別,但一旦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候,就會立刻露出本質。

哪怕不考慮生產力這種理性的因素,只是考慮抽象的百姓更好的維繫小農生活這個目的,投入幾億兩白銀,也是值得的。

但如果只考慮皇權的穩固統治,實際上……是有成本更低的解決方案的。

鐵路的出現,的確讓皇帝增強了統治的力量。並且給皇帝塑造了另一種可行的方案。

一旦從京城到漢口的鐵路大致完工;再配上海州到徐州再到皖北河南的鐵路。實際上,黃泛區——大順的黃泛區,多半是後世的黃河下游流域,而不是原本歷史上花園口後的黃泛區概念——已然是一片四面皆圍的死地。

按照劉鈺設想的花錢移民的構想,這需要大約至少三五億兩、甚至更多的錢,才能解決。畢竟還涉及到幾千萬畝的耕地,挖黃河的河道, 必然是最好的耕地區, 因為黃河不能穿山越嶺加爬坡,水往低處流嘛。

並且其中必然夾雜著反抗、混亂、以及即便做了也未必能成。

而如果皇帝真要搞點反人類的辦法,那隻能說,成本確實大大降低。

水一衝,死一波、殺一波。北以黃河新河道為壑、西以鐵路為牆、南以富裕鄉紳防止災民南下為忠、東以大海為弱水。

到時候,不但遷徙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少了許多遷徙的怨氣,順帶還能重新分配土地。

甚至,完全有可能在大量遷民之後,於黃泛區搞中唐均田制,打造成為皇權的新堡壘,極大地增強皇權的力量。

並且,在鐵路出現之後,以及大順的財政狀況,這種想法,是真的有可行性的……

而且,不論是難度,還是對天下結構穩定的破壞,都比劉鈺一開始以為皇帝要搞的那種輪臺詔的手段,簡單多了、影響也小得多。

雖然不知道皇帝是不是真這麼想的,可聽著皇帝說的那些話,劉鈺總感覺味兒很是不對,著實很慌。

於是乎,在皇帝聽來,劉鈺的這番話,讓皇帝略微有些詫異。

就劉鈺在阜寧、蘇北等地的手段來看,怎麼看劉鈺都是個激進的變法派。

皇帝萬萬沒想到,劉鈺竟然說出來一個相對來說最為保守、最為溫和的辦法。

雖然這個內部的保守、溫和,是以激進的對外擴張為基礎的。

說溫和,那自不必提,確實溫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