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麼個場面,死後要是不亂,那真的可謂是千古奇聞了。
或許,大順的傳統文化和孟加拉當然不同。
或許,大順的歷史和孟加拉的歷史也完全不同。
但,這妨礙大順的那群讀過史書的人,得出一個“死後必亂”的結論嗎?
顯然,一點不妨礙。
這與傳統、文化、歷史之間的不同,沒有太大的關係。
杜鋒知道很快就會打起來。
也知道,皇帝和樞密院給他的命令,就是等,等到該動手的時候,也不要猶豫。
樞密院的幾種方案、可能、推算,照計劃實行就是。
大順一直不動,就是在等法國的退出、等孟加拉亂起來。
而且,大順有個巨大的優勢。
因為大順入場晚,所以大順和那個20歲出頭的繼承人關係不錯。
因為大順和孟加拉的貿易額小,所以大順和任何有志於孟加拉獨立自主的繼承者,關係很好。
因為大順朝廷就是奔著收稅去的,所以大順的野心現在還沒人能夠看清楚。
說穿了,歷史上這位20出頭的小夥子,死就死在他想獨立自主、搞一口通商、把貿易利潤和關稅掌握在自己手裡。
他得罪了英國人、得罪了把控海關的大姨和大姨夫、得罪了買辦集團的錫克商人、得罪了各大買辦商。
這要是還不死,估摸著這手段和水平,在中國曆代帝王裡也能排進前十了。
然而他沒這個水平。
所以歷史上他死了。
大順入場晚,有入場晚的好處。
大順在印度的貿易額不多, 也有貿易額不多的好處。
因為, 貿易額不多,入場晚, 這意味著任何一個有志於獨立自主的封建君主,都會選擇大順作為盟友。
英國人入場早,所以在加爾各答,有自己的勢力。
英國人的貿易額多, 所以有非常強勢的買辦集團, 和英國人合作。
已經成型的買辦集團,是否會允許繼承者,把關稅、貿易等權力,收歸政府?顯然不會。
繼承者安心當買辦行不行?
這個選擇, 除非開了天眼。
否則, 我有12000名騎兵、35000名火槍手、60門法國大炮、3000名精騎武士;而英國人也就七八百人、上千人……優勢在我,我放在好好的一方君主不當,去當狗?
只看這資料, 怎麼輸?
其實這資料真的很好,只是沒想到出了類似於“關原戰神小早川秀秋”、“晉陽城下韓康子魏桓子反戈一擊”那樣的事……但這種事,肯定不在紙面資料裡的,看紙面確實是優勢在我。
這麼好的牌面,為啥要讓英國人主導貿易?
為啥不能攻取加爾各答,讓英國人老老實實地一口通商,把關稅權拿到自己手裡,主導貿易, 賺更多的錢, 然後擊敗馬拉塔人、幹爆阿富汗人,重現奧朗則布的輝煌時代, 做印度皇帝, 豈不勝過在這孟加拉列土封疆?
有這個想法,非常正常, 並不算是妄想, 尤其是就現在英國只能在印度屯個一二千兵、且還有法國牽扯的情況下, 真的很正常。
而且在後續試探中, 也發現其實英國人也沒啥難打的。還抓百十個英國人,往牢裡一扔, 也沒啥難的。
但問題在於,這種情況, 敵人往往不是外面,而是內部。
內部的問題,又必然引發外部的干涉。
要解決內部問題,就得抓權,就得奪回關稅自主,就得得罪買辦集團、得罪大姨的海關和軍需後勤勢力,不然是沒法對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