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大順工商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分工,江蘇改革,對外貿易,西方衝擊,儒學理論無法指導此時現實等等一系列問題。
以及劉鈺是在泰州學派的大本營淮南搞的鹽改這個特殊情況。
使得這兩個學派的繼承者們,最終走到了一起,進行了一次嘗試。
這種嘗試,兩個學派的化學反應呈現出一種非常微妙且有趣的狀態。
在教育、儒學正統、政務和意識形態上的小社會嘗試上的一點“小”分歧。
顏李學派是反對科舉的。
認為科舉制度是無法選拔出人才的。
那應該怎麼辦呢?
他們學派的制度構想,總結為兩句話。
學校教育。
官吏一體。
鄉人之子,若到八歲,則選拔進入鄉學。如果聰明的,可以五歲入學;如果有病,可以推遲,但最晚不能超過十歲。
鄉學進行啟蒙教育,學會禮儀、認字、算數等基礎知識。
鄉學是走讀制,住在家裡。
五年後,也就是十三歲,選拔鄉學中的優秀畢業生,進入縣學。
在縣學,再學五年。
每逢一、六日課數,三、八日習禮,四、九日歌詩、習樂,五、十日習射。當然,伴隨時代發展,天文、地理、水利、物理、農學,這些東西,都是主張學的。
經書,總共分為八門,經書任選一科學。
縣學必須是寄宿制,哪怕就住在學校旁邊,也必須住校。
在縣學,學到十八。在進行一次考試和選拔。
選拔其中的優秀者,進入郡學。允許縣學生復讀,但只允許復讀一年,一年之內還沒考上,就算沒戲了。
縣學進入郡學後,郡學算是省學的預科,只學三個月。
主要是考察之前是否作弊、各項是否合格、道德是否達標。
郡學入省學,考核之後,選拔送入中央的太學,他們學派起的名是成均館。
成均者,取《周禮》之【成人才之未就,均風俗之不齊】也。
總共分十二個專業,或者叫十二科。
成均館學成之後,分配到各個縣。
在各個縣的縣衙,實習三年。根據各自的專業,擔任縣衙的“吏”。
三年實習期滿,根據實習期的表現,選拔成為正式的官員。
不經過三年基層實習的,是不能做官的。
而那些鄉學、縣學,復讀期過了仍舊不能進學的,則可以學習一些別的專業技能,學醫、學制造、學技藝、學制器等等。
應該說,想法是不錯的。
這也是當初大順科舉改革出了問題之後,顏李學派建議全面復學校教育而取消科舉的建議不被朝廷認可的原因。
想法是好的。
但是,朝廷沒錢。
這麼搞,這得多少錢?
在全國鋪開鄉學八歲入學制、十三歲縣學選拔制、十二科分專業制,當朝廷手裡有金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