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不一定比活人有用,關鍵還是得看死的是什麼人。
比如後世歷史題裡表達江南工商業發展的題目,常見這麼一句話:
裡中(上海金山衛楓涇)多佈局,局中多僱染匠、砑匠,皆江寧人,往來成群。
到此戛然而止。
只看這半句,體現了工商業發展,人口的流動,僱傭制在江南的普及。
但如果把後面的半句全文也寫上,這就是個恐怖故事了。
擾害閭里,民受其累,積憤不可遏,糾眾斂巨資,閉里門小柵,設計憤殺,死者數百人。
就是上海那邊僱傭了一些南京人打工,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日增,本地人一合計,把里門一堵、水柵一關,多半是用堵門放火悶燒之類的手段,直接屠了數百人。
這在歷史上連個響都算不上。
因為死的是外地的底層僱工,如同每年災荒死的、村子爭田械鬥死的、水災海潮死的,幾萬十幾萬總是有的,然而根本沒人在意。
一個小小的秀才被人打死,其實也不是啥大事。
但事情大不大,關鍵在於有沒有人希望這件事變大。
揚州的鹽商們在整個揚州府,是最有實力的一批人。他們是想把這件事鬧大的。
而能科舉考中生員秀才的,顯然也是揚州府裡最容易組織起來的一群人。
鹽商資助書院、豢養文人。
書院回饋鹽商。
這一套體系已經玩了二三百年了,從前朝嘉靖年間的梅花書院開始,整個揚州府由鹽商資助的書院數不勝數。
廣陵書院、邗陽書院、安石書院、明道書院、樂怡書院、珠湖書院、畫川書院、文正書院、昭陽書院、明性書院等等等等……
這些書院能夠支撐,很多都是靠鹽商的資助,還在書院裡設定了膏火銀,可以資助那些窮苦一點的孩子讓他們能夠安心讀書。
書院的掌院,束脩就400兩銀子,還有薪柴米麵銀600兩。
窮學生也可以透過進入書院,獲得鹽商們的資助獎勵,每個月也能領到個一二兩銀子。
至於說,鹽商的錢是哪來的……
這麼論就沒意思了,爹媽是貪汙犯,也不妨礙子女覺得爹媽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之類。
總歸,揚州憑藉漕運、鹽業這兩項產業,催生出了非常精緻的舊文化。
但這些舊文化……怎麼說呢,如果有一天國家強盛、百姓安康了,翻出來或許還是很有意義的;可就現在而言,眼看著英國那邊都要自己獨立搞出來蒸汽機了,馬上就要進行人類齊心協力測繪金星凌日測算日地距離了,這些人窩在書院裡搞得這些東西,真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不管怎麼樣,舊文化也是文化,甚至於他們才是正統的讀書人,而學新學的那批才是邊緣人。
憑藉文會、社團等,很容易就把這些閒著沒事幹的生員組織起來。
這些組織起來的生員心裡其實早就對劉鈺頗多不滿了,而鹽政改革又是劉鈺背後催動,這件事可謂是讓這些揚州生員積攢了許久的怨氣,終於有機會發洩一下了。
劉鈺在揚州這邊的名聲,很不好。
他在蘇南進行的改革,直接打斷了揚州的兩條腿。
漕運被廢,海運興起,揚州的位置過於尷尬。
淮北興鹽、淮南興墾,揚州的位置更加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