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新順1730> 第五七八章 不得其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七八章 不得其時 (1 / 2)

心雖狠下來,但老百姓不是被人操控的木偶,他們是活生生的人,自會有自己的想法。

從一開始,劉鈺心裡就清楚,從自己把大順的海軍建起來、貿易中心轉移到松江府的那一天開始,嶺南的農民起義就進入倒計時了。

幾十萬因為原本貿易轉運而為生計的人失業、原本手工業用蘇絲湖絲搓粵緞廣紗的“中產”也陷入貧困,加之本來就有的主客矛盾,起來反抗是早晚的。

從明朝開始,廣州作為貿易中心的地位一直到各國在松江府建立商館之前,都沒有被動搖。

百餘年的慣性,大量依附貿易中心而生活的人口,在貿易中心轉移到松江府後,生存肯定是成問題的。

這對嶺南地區是一場巨大的社會動盪,只是不顯山露水的,尋常人也看不到貿易中心北移的巨大影響。

但是,現在大順中央財政還沒有問題、軍隊剛剛經過軍改,應該說這場可能的起義是必然不可能成事的。

黃淮地區雖然也經歷了廢漕改海的變動,但那裡作為朝廷的統治重點地區,在皇帝下決心治淮之後,應該不至於釀出來大規模起義。

土地兼併,需要男勞動力佃活,養不活孩子肯定優先溺死女嬰,黃淮地區的男女比例都快到130比100了。

光棍造反,可真是全無後顧之憂,餓了便結夥吃大戶,搶到東西就回家。

平時為民、災時集結為軍,戰鬥力不是很強。

只要大順中央財政不崩,手裡有個幾千萬兩的存銀,就算黃河改道,黃淮地區不至於出大事。

朝廷手裡這點錢,其實沒辦法同時應付兩個地方的“百萬漕工”。

放任嶺南地區,而將有限的財政放置於黃淮,確保中原穩定,從封建王朝統治的角度來看,是一招“好”棋。

皇帝終究是皇帝而已,起義了,肯定屠。

屠完了,收容收容殘餘的,藉著戰亂的大量死亡緩解一下土地矛盾——只需要算一筆簡單的賬就行,假設移民一個需要100兩白銀,而100年白銀足以武裝一個線列兵。100萬兩白銀,可以移民一萬人,但要是武裝軍隊,屠戮鎮壓個十幾萬人不是問題。

屠戮十幾萬青壯,剩下的老弱病殘也成不得事,或者餓死,或者逃亡途中死掉,雜七雜八加在一起,輕輕鬆鬆解決一百多萬人。

這是一個稍微算一下就能算清楚的賬。

想到這,劉鈺內心還是很感慨的。

盛世起義,可能後世史書上,連一句“沉重打擊了封建王朝的統治”這樣的評價都得不到。

可能唯一能得到的“有意義”的結果,就是讓皇帝加深一下對人地矛盾和經濟學基礎的認可,強化對外擴張移民的決心。

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源,某種程度上講,劉鈺覺得是自己造成的。

大順和滿清不一樣。

滿清末期的嶺南起義,有一部分貿易重心北移到上海的因素,以及外來商品對舊經濟的衝擊。

是被動的。

而能被動的原因,是打不過。

打不過,說明腐朽到頂了。

腐朽到頂,又使得起義難以平定,最終中央集權崩了,又無人能夠重建中央集權,為後續的各路軍閥混戰新的五代十國打下了基礎。

也導致了將來工農的武裝割據,可以在夾縫中生存的客觀條件。

然而大順這邊,是主動的。

主動的原因,是海軍建起來了,不用擔心被人劫了漕運,國勢正盛。

國勢正盛,意味著統治能力很強。

統治能力很強,意味著平定起義非常容易,不會出現黃巾、黃巢之後的局面,朝廷中央不可能崩。

朝廷中央不崩,意味著反動勢力仍舊強大,將來要推翻也就更加艱難,也完全沒有武裝割據之類的機會。

這種盛世,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始終沒有解決最根本的土地問題。土地問題不解決,王朝的統治基礎就是小農經濟,一旦新興階層的力量危及到小農經濟的穩定,有著鉅額財政基礎的大順就會以雷霆萬鈞之勢進行反動。

嶺南、黃淮,這是兩個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

但是,劉鈺看來,未得其時。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