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安東尼的接觸完成之後,康不怠只在阿姆斯特丹靜靜等著事情發酵。
他的桌子上,擺放著這幾天出版的荷蘭的各種報刊雜誌,有專門的人負責翻譯。
《荷蘭觀察家》《哲學家》《人類幸福的源泉》《尼德蘭社論》等等這個時代在荷蘭最有影響力的報刊雜誌,堆了一桌子。
海牙慘案的事已經傳開,荷蘭本來就不大。
而荷蘭又在劉鈺走後,興起了一波社論雜誌風潮。在劉鈺辦的“黃色”小報被取締後,大量的仿製品開始出現。
而且因為荷蘭的衰落,很多有識之士精英階層,都在思考荷蘭為什麼會衰落荷蘭的未來到底在哪裡。
實際上,在劉鈺辦那些小報之前,源於英國的“匿名社論”形式,已經在荷蘭開始流行。
這是經濟基礎決定的,商業發達,閒人多,中產人口比例大,社論這種形式就很容易傳播開。就像是大順這邊的儒林結社,他們寫的那些東西,分出來,其實也算社論,他們就是既有錢又有閒順便還以天下為己任的階層。
這些東西,都是匿名寫的,雖然荷蘭也有出版管制,但實際上大權捏著各個城市的攝政階層手裡,對他們有利的東西當然會不管。
康不怠並不知道,這些雜誌,都不是安東尼一系所掌握的,而是荷蘭的真正筆桿子們掌握的。
等翻譯將這些東西都譯出來後,康不怠翻了幾頁,便覺得大事成了。
這上面,全都是藉此事抨擊執政官的,他所預想的各個方向基本都有。
不管是煽動對英國人的仇恨,還是反對沒有加冕的君主制,一應俱全。
而且,顯然,不少匿名作者,顯然是當年的黃色的小報的忠實讀者。
陰陽怪氣輸出情緒煽動混亂的本事,已然是學了七分精髓。有幾篇文章讀起來,簡直能把人煽動的恨不得攥緊拳頭牙齒髮酸,即刻便去砸了海牙的執政官官邸。
康不怠只當這是安東尼等人的手段,心道看樣子再醞釀幾天,這荷蘭便要出大事不可。
事情的大方向,也如他預料的差不多。
只是,細節上,隱隱有些不對。
幾天之後,大量的社論的風向開始轉變,從一開始的輸出情緒,漸漸變為了基本統一的筆調。
“這是準備治標治本?”
幾天後,看完新出版的一堆匿名社論後,康不怠隱隱覺得有些不太對。
幾天前還有大量的純粹是輸出情緒的文章。
而現在桌上堆得這些,得有一大半以上,都把問題引向了“執政官制度”本身。
似乎,覺得這是個完美的機會,要利用這個機會,將執政官制度與聯省的集權直接廢除。
超過半數的文章,裡面出現的最多的詞彙,就倆。
自由。
德性。
反倒是當初死的那十幾個人,已經沒人真正在乎了。
康不怠讀了幾篇,越發覺得味道不對。
這幾篇幾乎全都是在鼓吹各省各市自治?這和他想象中的,荷蘭百姓憤怒不已,直接推翻了奧蘭治威廉的統治,可完全不一樣。
大順要與荷蘭合作,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荷蘭政府。說話屁用沒有的原本的聯省議會,能解決兩國之間合作的種種問題嗎?
開個會開兩三年什麼結果都沒商量出來,就這效率,怎麼合作?
到時候,要不要對大順開放貿易,都得討論三五年,這黃瓜菜怕都涼了。
康不怠現在真心希望,荷蘭現在的執政官,是個如路易十五伊麗莎白女皇那樣的,說一不二的人物。定下來和大順合作,就把意志貫徹下去,把事情快點辦成。
現在這個煽動的方向,可是不太對啊。
而且,不得不說,這裡面確實有高手。
裡面有幾段話,就讓康不怠覺得詭辯的手段確實不低。
這是康不怠能看懂的一些,後面還有一些,就是從神學神旨之類引申出來的東西,所有的字經過翻譯之後康不怠都認得,但連在一起之後就難以解讀了。
刨除掉這部分神學的內容,後面就是在泛泛而談的尼德蘭的民族德性。
什麼自由啊高貴啊樸素啊誠信啊為群體謀利而放棄私利啊……等等等等,幾乎把荷蘭語中的褒義詞,全都加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