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有一個積累的過程的。
路易斯堡歸還事件,基本上可以算作北美獨立一連串事件鏈的開端。
在大順下場、以及滿清被毀滅移民遼東導致人參稀缺的背景下,路易斯堡歸還事件所引發的影響,必然更大。
十三州的莊園主、商人們出錢,資助民兵,奪取路易斯堡,為的是什麼?
是愛國?和法國這個世仇拼個你死我活?
還是為了人參貂皮和鱈魚?
這不言而喻。
如果英國歸還了,那出錢資助新英格蘭民兵的商人、莊園主、資產階級,這錢問誰要去?
不還行不行?
“此亂命也,新英格蘭不奉詔”,行不行?
不行。
因為法國怕的不是那三五千新英格蘭民兵。
法國怕的是遊弋海上的英國王家海軍。
沒有英國的海軍,就新英格蘭民兵那點人、那點戰鬥力,法國輕而易舉就能奪回路易斯堡。
如果新英格蘭的民兵、鄉紳、商人、莊園主們,執意要打下去。英國政府什麼也不用做,只需要把王家海軍的艦隊撤走即可。
英國就不歸還,行不行?
也不行。
因為英國國王要保護自己家族的龍興之地,漢諾威。
要考慮法國支援斯圖亞特王朝的那群人去蘇格蘭,或許,英格蘭人不支援斯圖亞特王朝了,但蘇格蘭那群人可是相當支援。
要考慮法國如果佔領了奧屬尼德蘭,就可以借用奧屬尼德蘭的港口,非常方便地登陸英國。
要考慮法國如果佔據了奧屬尼德蘭,法國就可以堵塞英國和北歐、東歐的貿易,同時還要擔心法國威脅荷蘭、使得荷蘭成為法國附庸。
現在就算俄國出兵了,也是一種麻桿打狼兩頭怕的局面。
法國人憂慮俄國這個生力軍。
英國國王難道不憂慮,五萬俄軍到底能不能打贏法軍?
一旦失敗,俄軍敗退,那局面就徹底難看了。
尤其是赫爾曼元帥能征善戰,屢露鋒芒,打的英荷聯軍潰不成軍的背景下。
加之,大順下南洋,四兩撥千斤,直接讓荷蘭的金融業崩潰。對法國貸款當然有影響,可影響最大的,還是英國。英國大量的國債,都是荷蘭金融家買的。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崩潰,影響的不只是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十餘倍的槓桿債券,才是真正的大頭,連鎖反應下的荷蘭金融業其實已經完犢子了。
法國固然打不動了。
英國又何嘗打的動呢?
若以大順比較,奧屬尼德蘭之於英國,頗類似於朝鮮。雖然是奧地利的“家事”,但英國卻不能不管。
就算俄國還有人力,但是,俄國人跑到萊茵河來,得給錢。不給錢,俄國人閒著沒事幹跑這麼遠,幫著大英來打隔著波蘭、普魯士的法國?
再者,英國內部,現在也已經強烈要求停戰了。
小愛國者黨的成員們,已經開始大肆造勢:國王考慮了太多德國的利益,卻忽略了英國的利益。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國王應該退位給王太子,自己回漢諾威做選帝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