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1年,8月20日。
荷蘭,阿姆斯特丹。
成千上萬的阿姆斯特丹市民湧上街頭,爭相討論著一個讓他們震驚的訊息。
今年的訊息有很多,關於荷蘭的也不少。
事實上,就在十天前,在遙遠的印度,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艦隊與印度土邦特拉凡哥爾,在克拉歇爾港爆發了一場海戰。
印度土邦特拉凡哥爾,在英國攪屎棍的幫助下,徹底擊敗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軍。
這就像是一個訊號,宣告著荷蘭在亞洲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連印度土邦都能戰勝都VOC了。
日本被大順擊敗後,日荷貿易終結,荷蘭希望開啟印度市場的嘗試,失敗了。
這場戰役,雖然沒有讓荷蘭徹底和英國翻臉,在歐洲仍舊保持著準盟友的關係,但在亞洲的爭奪已經徹底白熱化。
VOC很清楚,沒有英國在背後,特拉凡哥爾怎麼可能贏下這場海戰?
而幾乎是同一天,東印度公司在萬隆地區也遭遇了一場失敗。終於拼湊出力量進行圍剿的巴達維亞駐軍,在萬隆山區被華人起義軍圍殲了一部,並做出了威脅井裡汶的態勢,迫使巴達維亞退兵。
英制火槍、英制火炮、甚至是英制的騎兵刀,這一切配合上西邊的克拉歇爾之戰,讓荷蘭更加確信英國人的威脅。
當然,這些訊息要傳回阿姆斯特丹,至少也得一年的時間。此時的荷蘭人並不知道這個訊息,事實上就算一年後他們也未必知道,東印度公司會封鎖訊息的。
如今才到8月,可對阿姆斯特丹的市民而言,即便不算那些在遙遠的印度、爪哇發生的事,也已經經歷了太多的大新聞。
去年10月,奧利地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駕崩,無男嗣。
12月,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對奧利地宣戰,要求西里西亞。
6月,法國、普魯士、巴伐利亞、西班牙,締結反奧同盟。
8月4號,得到了大順外交幫助、法國口頭支援的瑞典,對俄宣戰,要收復失地,夷平聖彼得堡。
這些事,都與荷蘭息息相關。
因為荷蘭當年在《奧地利王位繼承基本法詔令》上籤了字,認同繼承法的變更,認可特蕾莎公主可以按照基本法繼承奧利地。神羅皇帝不可能是女的,但奧地利的遺產要全部繼承。
畢竟,當初為了讓荷蘭簽字,奧利地解散了奧斯坦德公司,算是做出了巨大的讓步。
但是,荷蘭已經衰落了,英國隔著大海,可法國和普魯士卻不用遊過大海就能抵達荷蘭。
是履行神聖的職責,信守一個大國的承諾,正式對法、普宣戰?
還是以利益為重,違背諾言,堅決中立,藉著混戰的機會獲取最大的利益?
如果國家是一個整體,這只是一個需要權衡的選擇題。
而荷蘭不是一個整體,所以這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演化為了一場七省參與的大討論。
奧蘭治親王和英國王室有良好的關係,但是各省都不希望頭頂上有個集權的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