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過之後,連懷觀忙道:“我之所以會指望朝廷,因著如今朝廷和以前不一樣了。前幾年那艘去藍旗國的官船,你們不是也見到了嗎?如今朝廷連藍旗國都能去。”
“還有去歲不是和倭人開戰,打了倭人嗎?起因不也是因為琉球國受了欺負?那琉球國只是個朝貢國,咱們雖是遠離故土,可也是正二八百的天朝人。既能為了琉球開打,咋就不能為了咱們?”
“你們也知道,如今荷蘭人也派人去京城了。我看,這件事朝廷會出面解決的。”
連懷觀受了“招安”,是要按照朝廷的思路來的。
此時此刻,面對南洋的局面,幾方勢力都有各自的考慮。
站在大順朝廷的角度,朝廷不希望華人現在就暴動,時機未到。一旦暴動,朝廷剛打完日本,朝中擴張情緒瀰漫,肯定不會隱忍,會直接開戰。
而此時開戰,必將把荷蘭人的精力拉扯在南洋。一則歐洲局面會不會繼續發展到荷蘭對法、普宣戰的程度?
二則大順剛剛和瑞典談完了合作走私,剛剛嘗試走出馬六甲,這時候對荷開戰,這麼說吧,一條大順的船都過不了好望角,開普敦現在是荷蘭殖民地。
大順不怕沒有出口貿易,斷了荷蘭人的生意,英法瑞丹普都能補上。
問題是同樣是出口,只賺辛苦錢,和連同二道販子的差價一起賺了,那是完全不同的。
尤其是劉鈺制定的擴張計劃裡,必須要先在歐洲探路,然後才能抓住之後歐洲大戰的機遇期。
歷史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肥了瑞典東印度公司,沉沒的那艘哥德堡號,就是奧王繼承權戰爭中起航貿易的;七年戰爭,荷蘭中立,又給荷蘭東印度公司續了幾年命。
這麼好的機會,一旦錯過,將來再想直接控制和歐美的直接貿易,那就很難了。
打荷蘭,要麼不打,互相妥協以求默許走私貿易;要打,就要打的其永世不得翻身,東印度公司直接解散、沒能力在大西洋劫大順的走私船。
三則巴達維亞的畸形種植園經濟,大順也沒有本事解決銷路問題。
國內市場、日本市場,福建、廣西、臺灣的糖就能滿足,大順不可能用官方手段高價收巴達維亞的糖,補貼之後再低價售賣,打擊自己國內本土的製糖業。巴達維亞倒是安穩了,可福建廣西的種糖百姓就要先反了。
國外市場,大順沒有蘇特拉、也沒有波斯、更沒有歐洲市場,巴達維亞的製糖業規模,是照著印度、波斯、日本加歐洲市場的規模來的,瘸了三條腿的市場,問題會更加嚴重。
四則……站在大順朝廷的角度來看,讓荷蘭人把這裡的華人移民到南洋各處,也便於將來下南洋之後的統治。
站在荷蘭的角度,荷蘭人既不希望華人此時就起義,也不敢舉起屠刀屠殺,更不可能拿錢補貼那些無以為生的奴工。
荷蘭人還是希望和大順談判,在大順的默許下、在大順官方出面宣慰的情況下,讓這些奴工們聽話,遷徙到錫蘭等地。
一則華人是最好的建設者,這一點在巴達維亞初建的時候,荷蘭人就知道。從築城、到蓋房子、到商業、到小買賣、到包稅……可謂無所不精。
甚至華人士兵也是極好計程車兵,只要給足軍餉,打起來也很厲害,只是荷蘭人不敢讓華人摸槍而已。
錫蘭現在正在爆發反荷起義,新任總督是從錫蘭調過來的,希望把大量的華人送到錫蘭,照巴達維亞的故事,將錫蘭建造起一座可以媲美巴達維亞的城市,加強在那的統治。
錫蘭的僧伽羅人,幹活不行;印尼奴隸,乾點沒技術含量的活還行,幹有技術含量的排水、水利、建築等,完全不行;印度人更是……若有三五千華人,很快錫蘭就能有一座不錯的城市堡壘。
二則關鍵就是殺又不敢殺,往福建運大順又不收,日本貿易完了,波斯出了天降猛男腳踢莫臥兒拳打奧斯曼整天打仗蔗糖消費也萎靡,印度那邊得看英法臉色,歐洲人吃加勒比的糖,蔗糖業短時間內要被“無形的手”調控調控,嚴重的生產相對過剩。
只是,朝廷的想法,和南洋華人的想法,並不一致。
甚至可以說,短期之內的利益,都不一致,短期之內,大順朝廷的政策,並不代表南洋華人的利益,甚至是損害南洋華人的利益的。
而長期……
朝廷可以考慮長期目的。
可南洋的許多華人需要考慮的是明天有沒有飯吃、後天會不會被抓去扔到海里、大後天會不會服苦役累死。
這裡面的許多事,連懷觀不知道。
但是他身邊的那些朝廷的人,或者是樞密院的人,有幾個劉鈺的心腹人,未必知道太清楚的情況,但卻知道既然朝廷派他們來了,甚至還承包了幾個糖廠讓他們在這裡蟄伏,肯定是要管的。
只是,怎麼管,是個問題。
按朝廷的意思,現在肯定不是起事的好時機。只是朝廷的人遲遲不來,這邊的火苗已經壓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