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新順1730> 第一二零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二零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 (1 / 3)

青州兵三個字太過駭人。

劉鈺一時間都不知道該說什麼。

叩頭也不是,叩頭的話,那不是說明心裡有鬼?

不叩頭也不是,青州兵的老大幹過啥,《三國演義》如今遍地都是,這三字實在有點沉重。

李淦似乎就想要這個效果,等了好半天的沉默後,才笑道:“卿勿怕。曹孟德者,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若其君非靈帝少帝,而是漢武、唐宗,豈非能臣而封侯乎?”

“愛卿會練兵,懂攻城,也會收士卒之心。若逢亂世,兵強馬壯者為天子時,難道可以做個忠臣嗎?難道卿以為,朕這天下不是治世嗎?”

劉鈺趕忙道:“陛下雄心,臣方知矣。若以《公羊》三世之論,如今蒙古臣服而進爵、西洋諸夷開化,實乃‘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之兆。此太平世將近也,又豈只是治世?”

以公羊學派的劃分法,歷史可以分為“衰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三種。

衰亂世,特指諸夏尚未統一的時候,那時候也就沒什麼夷狄內外之分。

一旦統一,便開始了昇平世。

諸夏和夷狄有了劃分,所以要保天下、尊王攘夷,嚴防夷夏之分。

等到了太平世,到時候夷狄開化,也有了禮義和文明,天下遠近大小若一。

既然微言大義,那麼最後一個“太平世”就可以有很多種解釋。

說如今西洋諸國已經開化,有了制度,有了禮義,也可以說天下遠近大小若一。

這個禮義,可以說列國都行儒家禮教,也可以有另一種解釋。

比如皇帝讓劉鈺讀的《張騫李廣利列傳》裡的原話: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

安息劉鈺不確定,但大夏、大宛應該是希臘化的國度,既然說這樣的國度【頗與中國同俗】,那顯然不是說大夏用的儒家。

而是說從純粹的制度、文明的角度看,這也算是開化了,有禮義了。

用上這種解釋,就可以說如今西洋諸國也【頗與中國同俗】。

加上地球的概念已經傳播,天下到底有多大已經知曉,這顯然可以稱之為“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的太平世。

只不過沒有了真正的世界的“天子”,但中國完全可以做“禮義”的維護者,以文明的名義去教化野蠻。

誰野蠻?

當然是沒開化的、戰鬥力不強的土著了。

公羊學說的三世之說,既可以被後世魔改為變法的根據,也可以魔改為“殖民主義是文明教化野蠻”的歪說。

當然,前提是大順有資格去殖民別人,而不是被別人殖民。

大順此時肯定沒能力平定諸列強,那就不如主動加入,作為一個有禮義的諸侯,去制定新時代的法則。

大不了五霸制禮,重回春秋。

至於將來的禮和義,到底是誰定義,還是要看實力。

劉鈺是藉著皇帝的話頭說到了此時是太平世的開端,也是藉此給了皇帝一個將來辯經的方向:蠻夷的定義,日後到底該怎麼定義?

以《張騫傳》裡的描述,那些【頗與中國同俗】的安息、大夏,乃至大秦羅馬等國,到底算不算蠻夷?

換言之,如今的法、英等國,算不算蠻夷?

這等辯經的事,劉鈺暫時不想摻和,只是藉機引個線索罷了。

皇帝也是沒想到劉鈺會從這裡面找說法,心下暗暗讚一句這破題之處選的好。

又聽劉鈺一說,笑道:“看來朕與你的書,你是真的讀了。張博望傳,大有說法。依你所言,如今倒是大爭之世,列國紛爭,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若真是太平世,只怕不太平。依你看,七雄相爭時候,算太平世嗎?”

劉鈺謹慎道:“算。因為當時的天下,西不知有西域身毒、東不知有日本。故而七雄相爭,則各有爵位,遠近大小若一,終歸於一,天下太平。”

“自漢後,天下更大了一分,乃至有匈奴、西域、鮮卑東胡。隨著天下變大,這又倒退回了昇平世。要保禮義之邦而擊夷狄蠻俗。”

“待至明末我朝興起,傳教士西來,天下又大了一分,這一次不可能再變大了。我朝自非夷狄,西洋諸國也有禮義,風俗頗與中國同,這之外的便是夷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