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大吉卯足了力氣大聲嘶吼,聲音震耳欲聾,如同是含冤做了十年牢獄憤憤不平的既視感。
反看沈秋神色淡定,笑臉相迎。
“樸先生!不著急慢慢說!一宗罪一宗罪的說清楚,我也很想知道,沈秋到底犯了哪三宗罪。”
樸大吉的情緒稍稍緩和了下來,他首先從律師手中拿出一份列印好的資料,接著打了個手勢,就看到人群中鑽出來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人,中年人手中捧著一本鑑定證書,以及一幅畫作。
“沈秋!這位日島的小海先生你還認得嗎?”
沈秋仔仔細細打量這位被稱之為小海先生的中年人,此人的神情舉止略顯得落魄,鬍子拉碴、滿臉汙穢、身上的穿著也並不出奇,透露出來的眼神小心翼翼、附著恐懼的表情。
“沈大哥……我……我認識這個人……”
讓沈秋意外的是,背後傳出來一聲細微的聲音,正是黃金瞳鄭光榮,他小聲在沈秋的耳邊嘀咕說道:“沈大哥,這個人我印象比較深刻,是我來古玩店第三天接待的顧客,我記得這位顧客是上門做鑑定的,我看了他的畫作,並且給他做了相應的鑑定,收了一筆鑑定費,他怎麼來了?怎麼跟樸大吉混到一塊了啊?”
樸大吉從小海的手上接過來那副畫作,攤開在所有人的視線範圍中,這是一副橫軸的畫作,長度越有一米二的樣子,寬度在四十公分的篇幅,畫作是普通卷軸樣式、沒有裝裱的木框、木架。
底部的落款清晰明瞭,大清道光二年秋、東條十三街見聞,顧文景。
這幅畫沈秋只看了一眼就馬上看出了其中的情況,畫家是道光年間的著名畫家顧文景的名號。
顧文景是道光年間的一個秀才,同時也是一位擅長建築、風景寫實的硬派畫家,他刻畫建築的風格精細寫實,甚至連建築邊緣的瓦片、木材的倒刺都能清清楚楚的呈現出來,也是因此成為了道觀年間的建築派大師。
不過很明顯,這幅畫的落款雖說標註的作者是顧文景,但其中的畫作體現著實是差強人意!
建築的細節部分處理比較的模糊,比如遠景的建築瓦片統統採取模糊化處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馬賽克形式的處理,但凡知道顧文景創作風格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幅畫是假的,屬於那種見光就死的情況。
其真正的創作者,應該是民國時期某位不知名的作者,其臨摹的手法太過粗糙,這種畫作的鑑定基本上沒什麼難度可言,首先它是一副臨摹的作品,但終究是民國時期的產物,稍微有些價值。
如果是放在燕京潘家園的話,這種畫的價格差不多在一千塊左右,再看這幅畫的整體品相還算是完整,頂多頂多不會超過兩千塊。
“各位都瞧好了吧!這幅顧文景的《東條十三街見聞》,是我們小海先生從鄉下收回來的,他當時拿不定主意,不知道這幅畫的貴賤,所以就決定來到忠華古玩店做一個鑑定!”
“我現在可以很負責的告訴大家,這幅畫是一副仿作,畫作本身不具備藝術收藏的價值,它的正確估價值應該在三百美刀左右!但是!小海先生在忠華古玩店做了鑑定,對方的鑑定師給出了三萬美刀的估價值!並且收取了一千五美刀的鑑定費!”
“明明只有三百塊的東西,沈秋給出了三萬美刀的鑑定!收取了百分之五的鑑定費!一千五美刀的鑑定費啊!都能夠買五部這樣的畫作了!這說明什麼!說明沈秋為了謀取不當利益,故意捏造事實、誇大估價值,只為了收取高額比例的鑑定費!我這第一宗罪就是告沈秋,弄虛作假!收取黑心鑑定費!”
樸大吉直接就將鑑定證書展示給眾人檢視,鑑定尾部同時還有左小青和鄭光榮的簽名。
此言一出現場頓時爆發出陣陣的驚叫,群眾們紛紛議論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