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宰,在不同的朝代職責和地位不同。
西周時即開始設定太宰。
那時,太宰的職責是,掌管國家的六種典籍(即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輔佐國王治理國家。
可見當時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當於後來的宰相或丞相。
但後來由於王室的衰落,太宰這個官職的重要性在春秋時期下降了許多。
之後不斷走低,到漢朝時一度成為輔佐主管宗廟禮儀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輔助官員。
一直到晉朝,因避諱司馬師的名字,將太師改稱太宰,太宰才恢復成為地位高尚的崇官之一。
到了趙佶時期,太宰才再次成為首相,又相當於宰相或丞相。
有宋一朝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武將的最高品級就是正二品的太尉,這是武將的天花板,再往上就是文人的領域,武將不管你立多大的功勞,都不可以觸及這個領域。
縱觀歷史上的北宋一朝,唯一一個特例就是——狄青。
狄青的戰功,在當時乃至整個北宋時期可以說都是無與倫比的——他在西北抵禦趙元昊,很著功績。他在廣南平定儂智高之亂,尤其是有不可磨滅的勳勞。而且他當年接受范仲淹的勸告折節讀書,熟悉兵法,與一般有勇無謀的粗人不同,討儂智高時,崑崙關一役充分表現出他的謀略過人。
可即便是狄青,最後也只坐到了樞密使之位,對外還得說狄青是武轉文的文官。
由此可見,趙氏和文人對武將的控制,已經到了骨子裡面。
在這種情況下,讓一眾文官怎麼可能眼睜睜的看著朱璉把太宰之位給韓擎這個武將,哪怕他們也知道現在必須要給韓擎一個總統城中軍民的官了。
韓擎看了看這些文官的嘴臉,沒說什麼,而是給遠處的王勝使了個眼色,然後就任由這些文官在那慢慢商議。
見到韓擎遞來的眼色,王勝悄無聲息的退了出去。
不久,王勝就帶來了三個人——王時雍、徐秉哲、李回。
見王時雍、徐秉哲、李回出現,讓唐恪、張叔夜、折彥質等很多人的心就是一沉,他們不約而同想道:“壞了,韓擎根本就是有勇無謀的武夫,而是一個深諳政治博弈的政治高手!”
一路走來,王時雍、徐秉哲、李回也被那兩萬多精兵給震撼到了。
曾擔任過同知樞密院事的李回,多少還是有些眼力的,他低聲對王時雍和徐秉哲說:“令行禁止之精兵,可與金軍正面對戰。”
王時雍一聽,之前的不解,頃刻之間就全都想通了,“難怪韓擎一武將能折報唐恪、張叔夜、折彥質、梅執禮、呂好問他們這些自視甚高之人,原來是有此依仗。”
這時,王時雍已經有些後悔強令趙佶和趙氏一族出城了!
突然!
王時雍看見韓擎正衝他們微笑。
王時雍頓悟:“也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矣。”
來到韓擎等人身前,王時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衝韓擎一拜在地,道:“下官王時雍拜見將軍。”
徐秉哲、李回見狀,不甘其後,也是衝韓擎深施了一禮,道:“下官徐秉哲/李回,拜見將軍。”
韓擎將王時雍、徐秉哲、李回扶起來,道:“今日將決定大宋之命運,三位大人亦是陛下親命高官,又一直致力為城中數百萬軍民斡旋,當一同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