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404有間茶館。 (1 / 2)

翌日清晨。

神京居民從睡夢中醒來,剛洗漱上街,就被盧氏洋行的名字在耳邊全方位轟炸。

皇家報社效率極高。

只一夜時間,報紙上千奇百怪的文章已然就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讓滿城居民結結實實吃了一個大瓜。

不時有人好奇,掏出一枚銀元從報童挎包中獲得一張摺疊數次的報紙,瞬間便有一大堆人圍上去,嘰嘰喳喳詢問報紙上的內容。

剛才報童沿街叫喊那誇張的標題,已然勾起所有人的興趣。

只是限於一塊大洋的價格,普通市民還是覺得太貴,所以當看到有人買下後,才會不顧禮法圍上去詢問個究竟。

青龍大街快到西城段,隔著翠微樓那條大街約莫三個弄堂的地方,有一座名叫“宏泰”的茶館。

這茶館面積不大不小,前方二層臨街鋪面,加上後院一個一進小院,佔據著小兩百個平方的臨街地盤。

茶館的掌櫃名喚何發。

當然,這是其後改的名字,原先他的名字叫做沃爾頓。

這些年大明流行起漢家名姓,上到達官貴族,下到販夫走卒,也就跟著走個時髦。按照朝廷刊印的《百家姓》,改了漢家姓氏,再尋一位懂得漢字的先生,起一個漢家地名,這也就算把事情全活了。

何發的名字就是這麼起的。

其中,他名中這個“發”字,最得他鐘意。

按照當初幫他起名的那個老先生所說,這個‘發’字不僅寓意著大發利市,還是漢人祖先一位創造一個八百年帝國君主的名。

不過,也有極少數那頭鐵不願改漢家名姓的人。這些人,官府明面上不會拿他們咋樣,可何發看得清楚,他們辦事,就是沒有起了漢家名姓的混得開,辦事利索。

就拿斜對面那個賣炊餅的老闆塔茶來說,當初死活不願意改漢家名姓。

可遇到的結果就是;衛生部隔三岔五就有人到他店裡檢查。不是這裡不達標,就是那裡不合格,總要尋個理由罰他幾枚大錢。

去年年末,這塔茶實在頂不住了,只得胡亂起了個“武大”的名字。

誒?你別說,效果那是立竿見影。

從那開始,衛生部再來人檢查,他和人家一說,對方態度直接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不僅沒有再繼續挑他毛病,臨走時還買了他二斤炊餅!

這可讓這武大吹噓了一段時間。

說回正題,自從大明開海關以來,和宋國達成貿易協定。緊接著,源源不斷的宋貨便隨著幾百上千艘的海船,千里輸入大明各種各樣的宋貨。

短時間內,便讓瓷器和茶葉兩種大宗商品,在大明上層貴族和有錢人之間風靡。這股風氣自上而下傳導,底層百姓日常生活中也逐漸養成了飲茶的習慣。

神京居民,身在天子腳下,這方面跟風的表現尤為突出。

這也導致神京之內,很快,大大小小的茶館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出。

“宏泰”茶館,顯然也是跟上這股東風。

加之掌櫃何發慣會做人。

見面就作揖,進客必打折,讓“宏泰”的生意更加紅紅火火,客滿盈門,成了附近幾條街道,手裡有倆閒錢爺們的首選消遣之地。

客人多,利潤也就大。

這不,何發掌櫃身上穿著就能表現出來,已經從前些年剛開張時候的布衣粗袍,換成了如今蘇繡綢緞。

俗話說;“人靠衣裳馬靠鞍”。

穿上綢緞衣服的和掌櫃,就是比之前穿布袍的時候多了幾分精氣神,附近人家以及進店的“恩客”。

誰見了不得熱情叫上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