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原王朝歷朝歷代,但凡國朝能大體安定發展個三十年,那麼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必定能湧現出一個盛世王朝光景。
例如;西漢文景之治,唐初貞觀之治等。
若是一個王朝能夠外部安定五十載,那麼中原王朝必然會出現如同開元盛世那般,萬國拜冕旒的曠世奇觀。
南宋。
這個偏安東南一隅的王朝,安定了足足百年時間用來發展。其固然不能到了如開元盛世那般極盛的場景,但整個社會,也因長久的相對和平變得欣欣向榮,繁華異常。
南宋建立之初,因北方連年征戰,大量北方百姓只能成群結隊南遷。且這已經是第三次人口大規模南遷,前兩次一次是五胡亂華,一次是唐末五代十國。
這些從北方湧入的大量人口,給南方帶來大量的先進技術。
讓南宋各省的商業,制瓷業,造紙業,農業,紡織業,織錦業,航運業等等,社會百業達到了一個井噴時期。
商業繁榮,農業繁榮,政治安定,催生的結果就是人口開始急速暴漲。
就還拿大宋都城臨安為例,百年時間,常住人口已經從趙宋皇室南遷時的二十萬,膨脹到了現在近五、六百萬人,人口整整增加了二十到三十倍。
但臨安的面積,這百年擴充的速度並沒有跟上人口暴漲的速度。
於是,自然而然出現一個問題,怎麼解決這麼龐大人口的居住問題?
南宋朝廷給出的結局方案有兩個,一個是“拆”,一個則是“建”。
“拆”就是直接把之前各個居民坊之間隔絕高大圍牆拆掉,翻修老城,類似於舊城改造。建就是向西南北三個方向建造大量居民區,來遷移城內暴漲的人口。且在臨安周圍,建造許許多多村鎮,驛站,衛星城,用來溢位人口,緩解城市的居住壓力、
而坊之間的高牆被拆除,就意味著大量原本居民區的臨街建築,一下變成了炙手可熱的商鋪。
人都是有聚集效應的!
以前市因為分散,且買賣費時費力,這也原本居民區的鋪面便開始搶佔之前市的商業份額。
小酒館,日用品店,酒樓,茶肆,書齋......大量供應民生的大小店鋪雨後春筍開了起來。
且還有許多人沒有本錢租賃商鋪,自己還想做點小生意,怎麼辦?
也好辦!
在的街道上鋪上一層涼蓆,把商品置其上,沿街叫賣就是。
這也就導致,臨安在原有“市”的基礎上,一下子湧現出許許多多商業街和“草市”。徹底把整座城市的商業壁壘打通,形成了商業大迴圈。
至此。臨安城便在北宋邊梁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全完成了一個大型城市的佈局。
商業繁榮,人流交織。給臨安這座帝都城市注入豐沛活力的同時,也讓這座城市完成華麗的蛻變,成為這時代世界上,最璀璨的那顆城市明珠、
坊市之間,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景。夜市忙碌一夜的店鋪還沒有打烊,旁邊早市的店家已經開啟排門,準備好迎接客人了。
東門菜,西門水,南門柴,北門米,乃是百姓對臨安四大市分工場統稱。
有好事者,還把臨安十大城門的不同物產,編成了通俗易懂的市井小調傳唱;
武林門外魚擔兒,艮山門外絲藍兒。
鳳山門外跑馬兒,清泰門外鹽擔兒。
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罈兒。
慶春門外糞擔兒,清波門外柴擔兒。
湧金門外划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
……
湧金門,臨安西城門之一。
五代天福元年,吳越王錢元瓘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鑿湧金池,築此門,門瀕湖,東側有水門。
傳說為西湖中金牛湧現之地,因而得名。
到了紹興二十八年,增築城垣,改稱豐豫門,但民間,還是以湧金門故稱居多。
從柳浪聞鶯一路過去,到了湧金池,西湖在此向東突出了一塊,形成一個天然的港灣,正對湧金城門乃是一座遊船碼頭臨安人稱"第一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