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348臨安大內 (1 / 2)

張載行點點頭,走到船頭打眼往下看去,便看到不遠處,港口正中央空地上三頂官轎一字排開。

官轎前方,三名宋庭官員模樣的人正聚集在官轎前方等待,他們身側家丁僕從多達數十人,熙熙攘攘,好大一片。

讓張載行忍不住感嘆一句;好大的排場…!

下了船,張載行帶著使團成員徑直迎了上去。

對面三人也面帶微笑,靜靜站在原地等候。

兩幫人上前後,例行公事一番禮儀不提,接著相互介紹,算是正式熟悉。打頭的泉州安撫使趙大人便提議,讓使團即刻進城,說是已經在驛館安排好了接風宴,用來招待他們。

張載行趕忙代使團謝過。

隨後吩咐張延年帶人留下幫著宋人接受貢品,他和韓大壯先行一步,跟著泉州的幾位官員進了城。

出雲館!泉州專門用來招待外邦來人的驛館。

其坐落在泉州東門外二十里處。雖是在城外,但這裡熱鬧程度和城內沒甚區別。

在接待宴會完畢後,張載行大明使團便在出雲館住了下來。

之所以沒有第一時間上臨安,是因為大宋朝廷規定,外邦來使節,需要經過皇帝確認,禮部才會派出官員護送入京城。且不管是入京的禮儀,人數,路線,還是接待的規格等,都是有嚴格規定的。

接風宴第二日,泉州方面,就派人押著貢禮和那兩個盒子上臨安向朝廷彙報了。

泉州的官員也沒有讓大明使節閒著,不僅食宿全包,隔三岔五還送來本地特產供他們品嚐。有時,還派官員上門,帶著他們到泉州的各處景點,城內鬧市區瀏覽本地風土人情。

可以說,雖然不能自由活動,但比起海上動彈不得,每日待在船艙中,到了泉州使團,過得還是相當愜意的……

大宋臨安城南端,從鳳凰山東麓至萬壽嶺以南,焚天寺以北的這一大片區域,便是南宋皇室的大內所在。

這片宮殿是紹興二年【1132年】宋高宗趙構決定定杭州為行在後,就原有北宋州治基礎上改造,擴建而來的。

百姓們稱之為皇宮,官員,皇帝則將其稱為大內。

比起前面漢唐巍峨磅礴的未央宮、大明宮,後世明清廣廈千間、朱門高閣的紫禁城,不管是北宋皇帝,還是南宋皇帝,似乎他們的宮殿都是歷朝歷代最狹小,最逼仄的。

就拿這臨安的南宋皇宮來說,它規模只有這麼大;

整個皇宮共有大殿三十,堂三十三,齋四,樓七,閣二十,軒一。臺六,觀一,亭九十。除此之外,後續還建造了太子東宮和高宗,孝宗禪位居住的德壽宮,位置在臨安大內以北。

且,就這麼點比起紅樓賈府大不了多少的地方,居然還分為內朝,外朝,東宮,學士院,宮後苑五個部分。

外朝位於大內的南部和西部,內廷偏東北,東宮偏東南,學士院靠著北門,宮後苑處在正北。

大體格局和其他朝代差不多,呈前朝後寢格局。

整個大內皇城四周由皇城牆包裹,和臨安居民區隔開。

南門為麗正門,東部為東華門,西部對應西華門,北城門喚作和寧門。宮城南北門分別和皇城南北門相對。

至於其中殿宇,如外朝建築;大慶殿,垂拱殿,延河殿,端誠殿等。內廷有福寧殿,勤政殿,坤寧殿,選德殿等。此外還有藏書閣,博雅樓,繡春堂等園林建築點綴其間。

福寧殿,大宋皇帝趙汮的寢殿,日常休息之所。

九月十日這天,他正和往日一般在宦官的服侍下吃完午飯,琢磨下午的安排。

自從端平元年那才“端平入洛”行動慘遭失敗後,不僅把趙昀興致勃勃經濟改革計劃打回原形,失地損兵,國力也遭到了很大的削弱,並且還招致蒙古人接連不斷的南侵。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