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此時普遍被外來商客稱為刺桐,乃是南宋兩大港口之一,人口規模達到了一百三十萬。
北宋汴梁城,大唐長安城當時最鼎盛的時期人口也不過百來萬,管中窺豹,可見泉州此時的繁華景象。
泉州的作為海港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大唐之時,其便已經發展成一座世界級的重要港口。到了大唐中期,“安史之亂”爆發,對北方經濟造成極大破壞,進一步促使北方人南遷,人口遷移,經濟文化等方面也跟著遷移,這就更加促使泉州變得更加繁榮。
大唐滅亡,五代十國近百年廝殺,趙匡胤最終殺出重圍,暫時恢復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統治。於是在北宋時期,便在泉州設定了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
當時,泉州雖然也算發達,不過,常住居民也就二十萬,城牆長度三十里。不過那時候商貿規模已然逐漸成型,晉江江面和海港內停泊的船隻巔峰超過一萬艘,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頭。
泉州港出產的大宗商品主要是絲綢,陶瓷器,銅鐵器和泉州本地產的泉緞。外部輸入的商品包括珍珠,象牙,犀角,乳香,吉貝布,貝紗等等。
當然,這些物品自然不可能大批次進口,大批次被進口的主要是香料和各種藥材。
北宋時,多姿多彩的泉州已經成了宋朝,甚至整個世界最讓人嚮往的城市之一。
嵇康年間,二帝被擄,宋室南遷,這就更進一步促使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徹底南移。到了淳祐六年的現在,泉州已然徹底超越廣州,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成為遠東,甚至世界上的第一大港口。
每年數以萬計的番舶船隊,夏季御西南風而來,冬季乘東北風而去,一年兩度,繁華無比。
在泉州灣入海口處蚶江鎮石湖村旁的金釵山上,矗立著一座特殊的古塔,世人給它許多稱謂,有稱六勝塔,有稱萬壽塔,也有人因其地理位置,稱呼它為石湖塔。
這裡我們暫且就叫它六勝塔。
之所以提到這座古塔,因為它乃是一座指引泉州歸途的燈塔,也是此時東方第一大港泉州【刺桐港】,海上之路起點和終點的第一座燈塔。
建於宋政和年間,由僧人祖慧、宗什和施主薛公素募資建造,其建造時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參與。
六勝塔與其東側大、小墜島之間的岱嶼門主航道遙遙相對,是商船經泉州灣駛入晉江、洛陽江沿岸內河港口的重要地標。
六勝塔塔身用花崗岩砌築,為五層八角樓閣式塔,通高約36米,塔身結構由外壁、迴廊及塔心三部分組成,各面門、龕兩旁有浮雕金剛、力神等佛教形象。
站在塔頂,便可以俯瞰來往如織的海中舟楫;
遙望隱約出現的清源、紫帽諸山,時出為碧嶠,時沒為銀海。
它的對面和近旁,秀塗、大墜、小墜、蚶江、祥芝,均相銜海域,成為泉州灣的天然障。南則與"姑嫂塔"遙遙相對。
每當朝陽霧色,染萬頃碧波,五彩繽紛,遊人至此,如臨蓬菜仙閣,惹人流連不去。
張載行此時正遠遠看著這座閃爍在夕陽光暈下的古塔,如此奪目,那麼蒼涼聖潔。
尤其是耳畔不斷伴著塔頂傳來的那若隱若現的鐘聲,似乎像那無聲的梵音般,不斷召喚著海港內所有歸家的遊子。
因為今日歸港的船隻不多,張載行他們的船隊,也就只排隊一個多時辰,便交接完所有手續,把船泊入泉州灣,下了甲板,重新踩在了堅實的陸地上。
大家在插損行了兩三個月,早就習慣了航行的顛簸,這乍一落地,都感覺腳步虛晃,跟踩在棉花上一般。走起路來,歪歪扭扭,飄飄忽忽.......
走了幾步,使團眾人忽然默契停下,互相對視一眼,俱哈哈大笑起來。笑中帶著解脫,帶著揶揄,更多的則是期盼。
宋,大明來了......!
賈十四等那邊船隻停頓好,辦完手續後,就帶著兩名泉州市舶司驗收的小吏朝張載行他們走了過來。
卻見,那兩名小吏一身皂色衣袍,頭戴黑色紗帽,走起來路來一步三晃,端的是架子端得十分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