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原因是此地緊靠神京,作為帝國工業化的搖籃,離神京近方便大明中央政府就近指導。另一個原因是此地靠近恆河,且向西幾十裡就是遼闊的印度大沙漠,既方便運輸,又方便規模大了擴建。
目前……
工業區經過兩年的建造和運營,基本已經大致成型。整個工業區根據規模不同,共分成四塊區域。
工業區;
其北面是軍事裝備製造中心;其西南面是金屬冶煉中心;南邊是民用品生產區;東北側靠近恆河的則是物資集散中心。
自打工業區專案規劃以來,就有章邯這個帝國皇帝的牽頭主導以及政策,資源上的大力支援。這兩年建設,整個工業區肉眼可見變得日新月異,從當初的一窮二白到現在產業成型,無疑實現了質的高速發展。
當內閣政務院派出官員,匆匆出城向著工業區趕來尋章邯之時,章邯已經在工業部部長章崇信【章五】,等一眾官員的跟隨下,巡視完北邊的軍事裝備製造中心,西邊金屬冶煉中心以及東北,靠近恆河的物資集散中心。
一共用去三天時間。
經過這三天的巡視,就目前看到的結果來說,章邯對於工業區的發展,還算是比較滿意的。
下面我們一一介紹下章邯他們這三天巡視的情況。
第一天他們巡視的是西邊的金屬冶煉中心。
金屬冶煉中心經過兩年的調製和章邯不時,一些模稜兩可的指導,在眾多鍊鐵大師傅的改進下,已經可以做到小高爐批次出鋼。且就鋼材的質量檢測,還不錯,適用於大多數場景。
鋼產量,也在去年年底,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年產五萬噸。
不要小看這個還不及後世一個小鋼廠的零頭出鋼量。要知道,對於公元十三世紀的這個龐大整個世界來說,年產五萬噸鋼材,已經足以傲視群雄,排進世界前三。
排第一,第二分別是蒙古帝國和宋朝。畢竟體量,先發優勢擺在那裡,單單手工鍛打也會出一個不小的數字。
不過,隨著大明的工業化發現,毫無疑問,超越他們也只是時間問題。且隨著熔鍊技術的逐步改進,到今年年底,鋼產量也許就能趕超,甚至超越蒙,宋。
至於精鐵產量,比起鋼產量就多多了,也可以稱得上一句遙遙領先。年產三十萬噸規模,也是名列世界前茅的存在。若不是工業區的鐵礦石需要異地運輸,以目前的產能,金屬冶煉中心全力精鐵產量翻倍,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不過,問題也很突出。
最大的問題,就是鍊鋼鐵對環境的汙染和以及原材料供應不便。
隨著產量逐漸增加,高爐數量越來越多那是一定的。屆時不用想,揚起的粉塵將會遮蔽天空、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
章邯打算等產量再上來一些,就停止金屬冶煉中心擴建,在離礦山近的地方重新建廠。這樣做,一個是避免神京成為後世倫敦那樣的“霧都”,另一個則是減少運輸路途,降本增效。至於搞後世那種排放治理,不是不想,是沒能力,只能交給大明的後世子孫了。
第二天他們巡視的是位於工業區北側的軍事裝備中心。
軍事裝備中心佔地最廣,主要分為三大塊。即;冷兵器及其配件製作中心,火器、火藥製作中心和機械裝備製作中心。
冷兵器及其裝備製作中心,主要負責製造的是各兵種武器、護具以及鐵質配件;火器製作中心主要製造的是火炮、地雷、訊號彈、噴火器等;器械裝備製造中心主要負責地研製各種機械、母機、鑽床、及其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