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只是純粹依靠重量勢能殺傷,且沒有填裝火藥鐵片的實心彈。若是換成開花彈那,則效果更加誇張。
落入敵軍陣列中的開花彈爆炸開來,伴隨著劇烈爆炸火光,碎片橫飛的瞬間,敵軍陣型就像颳起一陣小小的旋風。
以爆炸點為中心的方圓數丈之內,被炸到者無不血肉橫飛。就算離爆炸中心較遠,僥倖得以倖免,大概覺也會被四散飛射的彈片,鐵釘打成殘肢斷臂,絕難倖免。
章邯和部下們對弗朗機炮褒貶不一的態度,想想也不是那麼難以理解。畢竟雙方眼界不同,見識存在近千年時光的代差。
這就好比後世一個沒有出過國的普通人和一個登上太空的宇航員,比較對地球容貌的理解一樣。雙方在認知,在見識上,有些跨越緯度的差距,且這種差距,基本難以彌補。
不提章邯他們這邊,就敵對方蘇丹顧特卜丁·艾伯克蘇丹的感受而言,倒是和章邯的部下們差不多。
尤其是他作為挨炸方首領之時,那種由內而發的情緒,就顯得得更為深刻和真實。
話說,他們自從和蒙古人交戰以來,這些會發出火焰、雷霆,落下己方糜爛一片的不知名武器,給他和部下們,帶來的震懾都是空前的。
舉個例子;早在上個月他派遣前鋒攻擊蒙古人營地的時候,這種武器配合蒙古人其他遠端武器,就給他麾下進攻部隊造成巨大的損失。可他們萬萬沒想到,這玩樣兒居然可以長距離移動,在這場最終決戰的戰鬥中,蒙古人居然還能把這些可怕的玩樣兒搬了過來。
可顧特卜丁·艾伯克畢竟上位多年,他眼中看中的,倒不僅僅是這種武器可觀殺傷力。
畢竟,再怎麼誇大,章五他們製作的弗朗機炮還是初代作品。
射程短,威力小。比起明末官軍使用的那堆破銅爛鐵,也只是材料上好一些。
至於具體效能和威力嘛!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他們唯有一點好處,或者說優點,可能就是質量把關做的好,炸膛事故基本沒有發生。打炮的炮手,不會莫名其妙的見了老天爺。
這麼點威力,且只有區區前三十五門。要知道,蘇丹麾下不說八萬大軍,就是換成八萬頭豬,讓這些弗朗機炮炸個把月,也能剩下不少存活。
顧特卜丁·艾伯克蘇丹真正憂慮的是,這玩樣兒擁有可怕的破防能力。
尤其是對己方防禦陣型的破壞。
要知道,次大陸這地方氣候溫熱,戰馬喜清涼,故這裡基本沒有什麼大規模的馬場。顧特卜丁·艾伯克蘇丹麾下的這些部隊,大部分也都是步兵。
眾所周知。
步兵和騎兵對戰,若是不能組成陣型,以特定的方式作戰,基本就是被屠戮的結局。
而在之前被章二,章三他們追上之前,顧特卜丁·艾伯克蘇丹也是這麼做的。
也是因為他當機立斷,讓大軍結成陣型緩緩向東撤退,這才讓章二,章三他們沒有尋到大的空檔,進行大規模突襲。唯一一次己方尾翼被蒙古人攻破,還是由於己方部隊前後銜接不暢,才給了蒙古重灌騎兵砸穿陣型的機會。
本來這場戰役開打之前,一開始,顧特卜丁·艾伯克就準備利用優勢兵力,和對面的蒙古騎兵好好較量一番。且在當時,他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就是,哪怕這場戰鬥中,犧牲一半兵馬,也要帶著剩下的一半兵馬逃走,圖謀東山再起。
只是戰爭真正打響後,呈現出的結果,卻漸漸讓顧特卜丁·艾伯克蘇丹覺得,似乎黴運來臨之時,就連他如此小的一點奢望,真主都不給他。
戰鬥一開始,蒙古人也只是像之前一樣,把這些火炮當做防守武器再用。直到顧特卜丁·艾伯克命令五千長槍方陣,舉著厚厚的盾牌,一步步排山倒海之勢步步進逼後,章邯才趕忙命令前鋒輕騎兵退回來。
密集長矛陣一直都是剋制騎兵最有效方式之一。
長槍能在千年的戰爭史中演變成為冷兵器戰場上最常見的武器,是其特殊屬性決定的。
其一;結構簡單,易上手。比起其他兵器短則一兩個月,長則幾十年才能作戰,長矛只要練習好捅刺兩個動作,就能在戰場上發揮巨大的殺傷力。畢竟槍桿長,一寸長,一寸強不是說說而已。
其二;造價便宜,可以大規模武裝。一般軍隊的長矛也就是一根白杆,一個槍頭,幾縷紅纓組成。
在數千年的冷兵器時代,金屬,無疑是困擾絕大多數的勢力的大問題。尤其是鐵器的熔鍊,鑄造技術,整個藍星,先進的也就那麼幾家。早就造成了,各個地區戰爭期間,都會造成鐵器短缺的狀態。
自然而然,用料少,效率高的長槍,就成了領導者們大規模列裝士兵的首選。甚至有些窮的勢力,乾脆鐵質槍頭也不要了,直接就來個削竹為槍,磨石為矛。上了戰場,麾下士卒用這種簡陋的兵器,照樣一捅敵人一個透明窟窿。
其三;槍尖帶來帶來的強大破甲能力。
相比於刀劍劈砍劃拉,擁有尖銳槍頭的長槍,攻擊時候並沒有那麼血腥。但是,卻很致命!尤其是對披甲的敵軍而言。
面積越小,受力越大,這是基本的物理定理。只要一個成年男性,面對渾身披厚厚鐵甲的敵軍使用刀劍可能毫無辦法,但其只要手中有一杆長槍,絕對能為對方掏心掏肺。
單個槍兵都這麼厲害了,更勿論,成百上千槍兵組成的密集槍陣。
騎兵害怕槍兵最重要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不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