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反對不是章邯的本意,只是因為反對最激烈的是他的師傅,速不臺,他不得不師上徒隨。
速不臺倒不是說殺紅了眼,必須西征,只是作為一個武將的自身考量,目前對他而言,這是他最合適的選擇。
有道是:將軍難免馬上死,壯士期盼裹屍還。
到了速不臺如今這把年紀,人生,他已經看得十分透徹了。
速不臺深深明白,這次西征就是他最後一次踏上征途,只要回去,之後就再沒有這種機會。這不是他的能力不行,只是因為他老了。
速不臺老將軍戎馬一生,一生征戰中,他光輝過,也失落過。一生為了蒙古帝國的崛起,弄得滿是傷痕。
他的主人,他的朋友,一個個相繼在戰場上離開。他或許,也是想和他們一般死在戰場上,完成自己軍人的宿命。
最終,爭執不下,速不臺和拔都,再次紅了眼。
速不臺開始就像一個年邁的獅子般不斷大吼大叫,試圖維持著那最後一絲倔強。
拔都一開始對速不臺的態度還十分不理解,兩人針鋒相對,和速不臺發生了幾次口角。
可漸漸地,拔都終於琢磨出味兒來,隨即輕輕搖頭,暗暗發出一聲嘆息,看向速不臺的眼神越發敬重幾分。
不過,局面還是不可避免的,一度陷入僵持。
整整三天時間,在拔都的遊說下,幾十名貴族將領到速不臺帳內進行勸說。
不過,最終這些人,都被暴怒的老將軍轟了出來,弄得好不狼狽,丟了個不大不小的人。
實話說,章邯打死也沒想到會經歷這麼一出,看著面前緊閉的帳縵,還是有些發怵。
要不是昨晚拔都親自拜訪,許諾不少好處,章邯他自己也有儘快結束西征的意思,這個破差事他真不想接。
不過,就算到了門口,他也不知道能否勸住速不臺這個倔強的老頭。
章邯眼神有些迷離;
記得在前世的時候,他住在農村的爺爺也是如同速不臺這般。
章邯爺爺年輕的時候是村裡的大隊書記,70年代沒分地,就是田裡的一個好手,被評為先進幹部。
因為他爺爺小時候讀過幾年書,比村裡的大多數人都多些見識,且本人是個熱心腸,所以特別受歡迎。誰家但凡有個困難,他爺爺都是最先出現的那個。
時間久了,漸漸就贏得了村民們的普遍敬重。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號角吹滿中華大地,萬物經發,市場經濟的車輪開始滾滾向前。
章邯爺爺作為村裡的當家人,看到去大城市的人回來,都改變了貧困的生活,毅然決然帶著村裡的幾十口子壯漢,乘火車到南方打工。年底回來,眾人大包小包,著實讓村民們刮目相看。
聽人說,那時爺爺是村裡最神氣的那個人,但凡隨便出去溜達一圈,光是香菸就能夾滿一耳朵。
時間的車輪不知覺到了二十一世紀。
章邯父親在縣城做了一些小生意,慢慢積攢些財富,買了商品房安了家。他們幾次回老家接爺爺來縣城享福,可每次爺爺都是隻是住幾天,就推脫說生活不習慣想回老家住,那裡舒服,人多。
章邯當時很不理解。在他眼中,明明城市的田間更好,生活得更愜意,爺爺為何總是惦記家裡的那幾塊菜地呢?哦,這是爺爺每次要離開說出的最堅定理由。
到了20年代,中國的經濟高速騰飛,全國人民的生活條件也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章邯也上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