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神聖羅馬皇帝的頭銜,腓特烈二世頭上還戴著另一頂王冠。
那就是他的出生地,西西里的國王的稱號。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
如果有個人,即控制了義大利的北部面積龐大的神聖羅馬帝國,其又控制著義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地區。
那麼居住在義大利北部梵蒂岡的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心中會有什麼感覺?
毫無疑問,這種被南北擠壓的局面,對他所領導的教皇國產生的壓力可想而知。
甕中之鱉這個成語若形容的那種憋屈,恐懼的感覺,應該是最能直觀表現出,這位教皇先生此時的內心想法吧。
所以,因為這個原因,早在腓特烈二世十幾年前剛登基的時候,教皇格里高利九世的前任,就派遣他去帶領十字軍去收復處在穆斯林佔領下的聖城
耶路撒冷。
那會兒,剛登基的腓特烈二世還年輕,也沒想那麼多,接到教皇的吩咐,立刻就開始召集士兵準備出征。
只是在他召集士兵的這段時間,軍營突然爆發了一場強烈的瘟疫,讓他麾下士兵一度傷亡慘重。
上一任教皇就尋著這個由頭,蠻橫地直接把腓特烈二世給開除了教籍。
要知道,開除教籍,對一個信仰基督的基督徒來說,無疑是最嚴重的刑罰。這種懲罰,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殺了腓特烈二世還讓他難受。
蓋因在此時這整個歐洲,基本全部都是信仰基督教的大環境中,教皇這一行為,和把腓特烈二世開除出人籍並沒有多大區別。
腓特烈二世那是雖然很傷心,憤怒,可並沒有沮喪。
儘管那時他已經回過味兒來,心中十分明白教皇打發他去危險東征另有目的。儘管那時他已經被教皇開除了教籍,可他最後還是組織士兵,毅然決然去了。
到了中東後,腓特烈二世第一時間,開始與薩拉丁弟弟的兒子,阿米嘞蘇丹進行談判。
之所以沒有第一時間直接開戰,因為幼年的腓特烈二世在西西里島流亡的時候,當時的西西里島,被周邊的國家都佔領過,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地區。
在那裡,腓特烈二世學會了阿拉伯語,這讓他與阿米嘞蘇丹談判提供了基礎,雙方交流沒有障礙。
在這場談判中,腓特烈二世的表現相當不俗,他引經據典,花言巧語,居然真的讓阿米嘞蘇丹同意。
將聖城耶路撒冷歸還給基督徒,並且,還答應和基督徒達成整整十年的停火協議。
阿米嘞蘇丹之所以如此退讓,除了腓特烈二世確實善於談判外,也有他自身的一些情況。
他剛繼承叔叔的大位,畢竟沒有他叔叔薩拉丁那樣的威望。自他登基之後國內政局便開始動盪,他這會兒也需要時間先解決國內的政治問題,不想和基督徒開戰。
這才是他提出簽署十年停戰協議的主要原因。
利用這一穆斯林國內的矛盾,腓特烈二世赫然一下,成為了唯一一個,不費一兵一卒,就從穆斯林國家收回耶路撒冷的基督徒。
當梵蒂岡的教皇得到這一訊息後,不僅沒有高興,反而十分氣憤。
教皇氣憤的原因,倒也並非完全源於對腓特烈二世取得成功的嫉妒。
因為在他的認知中,這幫頑固的穆斯林異教徒,是不會如此甘心,把耶路撒冷這座三教聖城拱手讓出的。
腓特烈二世不費一兵一卒收回聖城,這期間,肯定暗地裡出賣了基督徒的利益,和穆斯林在背後勾連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
心裡有了這個認知的教皇,還有他那不能對人言的政治算計,所以當腓特烈二世成為英雄回到歐洲之時。
教皇不僅沒有為他恢復教籍,還以自己的無端猜想為藉口,悍然出兵,攻擊了腓特烈二世治下的南義大利和西西里島。
現在,腓特烈二世就是個傻子,也明白教皇跟他的根本矛盾,並非在宗教上,而是在領地上,世俗權力上。
要知道,不管是領土還是世俗權力,這兩種可都是每個世俗統治者不可觸碰的逆鱗。
教皇的侵略行為,無疑徹底把腓特烈二世惹急眼了。
這會兒,腓特烈二世再顧不得什麼基督教什麼的,直接動身親自前往西西里島,開始組織當地居民編成軍隊,直接把教皇的軍隊趕出了自家地盤。
這場衝突以後沒幾年,上任教皇鬱鬱而終,格里高利九世繼位天主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