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皇帝之前一直受到權臣史彌遠的掣肘,苦苦熬了這麼多年,終於把壓在自己身上的這座大山搬走。此時的宋國皇帝趙呁心氣是相當充足的。
且他的動機也很純粹。
一是透過這次收復兩京的軍事行動,建立更大縱深防線的同時加強對手下軍隊的控制,滿足國內百姓對收復故土的期盼,加強皇權的統治基礎。
二是透過這次行動,對士大夫集團進行二次拉攏,增強自己對朝堂的掌控力度。
三是透過這次行動,緩和國內各階級之間的矛盾。因為只有國家的地盤大了,手中的才有更多的籌碼來平衡各方利益。
綜合這三個方面來看,宋朝小皇帝應該是目前宋國最迫切完成這次行的人了。
且如此一箭三雕大的好事,宋國皇帝一定認為就算和我大蒙古起一些衝突也是相當值得的。因為自從“宋金海上之盟”後,我們可以看到金國是怎麼對宋國的。那麼以後我們蒙宋接壤爆發衝突也是大概路事件。
南宋方面的人都很清楚,既然遲早要打,不如趁我們漢的兵力空虛率先佔據主動權。”
說到這裡章邯暫時停下順了口氣。
速不臺感嘆道;“按照你的思路看,確實值得搞。看來宋國小皇帝還是有些遠見的,我們很多人都小覷對方了。但我還是有一個疑問?”
速不臺感慨完後,看了眼章邯繼續問道。
“不是老夫吹噓,我是從最初就跟著前大汗一步步摸爬滾打過來的。且這幾十年來我大蒙古南征北戰,四方無不賓服。就算偶有跳樑小醜,但也是疥癬之疾,無傷大雅。而我蒙古鐵騎更是無堅不摧縱橫四方。”章邯看到速不臺說起這些一臉高傲狀,不由點點頭附和道;
“師傅說得不錯。自鐵木真大汗從漠北起家,完成對蒙古的統一後。接下來的擴張我蒙軍騎兵的戰鬥力確實有目共睹。說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也絲毫不為過。”
“說得不錯!既然你也認同就應該清楚知道,宋國方面對我們軍隊實力瞭解一點也不弱。他們應該明白招惹我大蒙古後,我蒙古若舉大兵南下,宋國必然很快就會步金國後塵的結果。
就算他們有點戰力,也是苟延殘喘罷了。且就連被我們屢次暴打的金國都能打得宋國屢屢敗退,換我大蒙古話......結果不言而喻,宋朝君臣這麼做值得麼?”
速不臺頗有深意地看向章邯,伸手微微輕撫著花白的絡腮鬍子。
這麼明顯的表情,章邯自然看到了。
暗道;看來蒙古高層對南方宋國的戰力普遍看不起的態度,由來已久,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就算是孟珙在蔡州之戰有亮眼的戰績,蒙古高層最多也就是覺得宋國可能有那麼一點實力罷了。
當然這也不能怪這些人,因為蒙古的崛起之路太順了,簡直比小說還魔幻。
縱觀現在的世界,其他國家的軍隊和蒙古騎兵確實有著著極端性的代差。除非火器大規模的興起,不然成集團的騎兵帝國就是所有軍隊的噩夢。
從中原王朝上千年和草原帝國交戰就能看出;要想壓草原帝國一頭,新興農耕王朝前期必然需要韜光養晦,暗中積攢實力。直到自己的騎兵部隊大規模成型的時候,以騎制騎才能收到效果。
遵循這條路走的中原王朝成功者,如漢唐,無不是達到了封建帝國的巔峰。而玩砸者,如西晉五代,無不是給中原帶來數百年的災難。可見強悍的騎兵在其中扮演的重要性。
但凡事都得分兩面看。
在章邯看來,蒙古這些高層的盲目自大卻是顯得有些淺薄了,殊不知中原王朝能和草原帝國相互糾纏數千年,且大部分時間都佔據主導地位,豈能沒兩把刷子?
故章邯對速不臺的傲慢不以為意,淡定自若地反問道;“不知師傅可讀過《孫子兵法》乎?”
聞言速不臺滿臉倨傲不屑道;
“老夫自然讀過。但這和《孫子兵法》有什麼關係?難道你認為憑藉宋國那點國力憑著一部兵書還能翻盤不成?”
說完,速不臺目光灼灼斜睨著章邯。其臉上的表情也變得陰沉。
速不臺不知道的章邯為什麼這麼問。難道自己這個弟子不知道戰爭勝負的關鍵,拼得是雙方的綜合國力麼?而計謀在大多數時候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罷了。
如果自己這個學生真的認為憑藉一本兵書南宋就能抵抗蒙古大軍,只能說明自己看錯了人。
見速不臺臉色陰沉,章邯知道自己的說法讓師傅誤會了,但他卻絲毫不以為意,反而露出一絲笑容。
接著速不臺就看到自己這個弟子彎腰抓起一把嫩草,隨後直起腰把手中的嫩草送到馬的嘴裡,雲淡風輕地吐出一句世人皆知的話。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