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當眾提出反對意見的這個小小的官員,名字叫做吳淵。
那為什麼這個吳淵作為一個編修小官,明明看出皇帝有意這個計劃,還敢出言相阻呢?
難道是覺得自己頭鐵,皇帝的刀不利乎?
實際上,吳淵說話之前心裡根本沒有一點這方面的擔憂。因為他心裡很清楚,就算他的發言讓皇帝趙呁再生氣,對方也拿他沒轍…!
吳淵有這樣的奇葩想法,放在別的朝代那就是老壽星吃砒霜~嫌命長!但放在兩宋那就太正常了。
他敢這麼說做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宋朝自建國開始,就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什麼規定呢?那就是皇帝不能殺大臣。
那為什麼宋朝會出現如此荒唐的規定呢?皇帝不是應該九五至尊,生殺予奪麼?這還要從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奪了柴家孤兒寡母的江山,建立宋朝說起。
宋太祖趙匡胤剛立國那會兒,因為五代十國長期都是武夫當權,讓他沒有絲毫的安全感。雖然他自己就是武夫亂政的產物,但他可不想成為被下一個趙匡胤弄下臺的皇帝。
於是在權衡利弊後,老趙為了鞏固自家的皇權,開始對武將集團進行瘋狂打壓。
先透過“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的兵權,再一步步提高文官的地位,更是對天下人說趙宋要與“士大夫共天下”。
趙匡胤的操作被宋朝後代皇帝一直沿用,導致宋軍將士被文官集團和皇權不斷打壓,參軍甚至到了北宋後期竟然成了賤業。
“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這句諺語在北宋後期的宋朝,那就是真實寫照,甚至直到南宋滅亡都沒有變過。老趙家的後人們算是把趙匡胤重文抑武的祖訓貫徹始終了。
所以,宋軍後期兵源良莠不齊,戰力低下其實從立國之初就埋下了隱患。
當時,在文官的集體要求下,宋太祖趙匡胤的有意配合下,頒佈了“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的祖訓。
有點類似於現代有些國家,議員的豁免權。大臣就算說錯了話,也大多就是口頭批評下,犯的罪大了,頂多就是發配嶺南戍邊【今廣東省一帶】。因為當時廣東的珠江平原還沒有得到開發,處於蠻荒狀態。
至此,一系列優待士大夫的政策下,宋朝也成為了歷史上言論最自由的時代,沒有之一。
和之後元朝的四等人制度,明朝的皇帝的殘酷高壓,清朝的奴役,文字獄相比;宋朝的文人士大夫簡直是活在天堂。
同時宋代也是對官員福利最好的時期。據查詢;宋朝同等職位官員的俸祿是漢朝的5倍;清朝的10倍;明朝就算了,那時候官員指望俸祿只能餓死......
而且除了固定的俸祿工資外,宋朝官員還有眾多額外福利;茶酒錢,廚料錢,薪炭錢,馬料錢等等;甚至連自己僱傭的保姆和僕人的工錢都由政府的買單。基本包含了官員的衣食住行絕大部分開銷。
最後,宋朝還建立了歷史上最早的退休養老制度。官員卸任即將退休時,朝廷往往會給你升半級。回家後還能每月領著不菲的養老金安度晚年,
所以在宋朝當公務員的生活,那是相當滋潤的。
宇宙的盡頭是編制,編制的盡頭是考公。宋朝人對考編的嚮往比現代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給文人這麼高的福利制度,宋之後的文人士子,大多懷念趙宋也就不奇怪了。
“俺也羨慕......嘻嘻!”
言歸正傳,對趙呁的計劃提出反對意見的,除了吳淵和支援他的親弟弟外,還有一個人。這位叫做喬行簡的參知政事同樣提出了反對意見。
雖然都是反對,但他和吳淵兄弟不同。他一處反對意見是帶有私心的。
其一,吳淵兄弟是他的學生。古代師生關係作為官場最重要的紐帶之一,學生反對,做恩師的自然要跟著支援。這是立場問題。
在南宋甚至絕大多數王朝的中後期,結黨大多都會成為朝堂的一種風尚。無論你是多大的官,只要還在這個大染缸裡待一天,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拉幫結派。親戚,師生,同鄉,同科,親家等等會在你周圍不知不覺織出一張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