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李家村其他村民,一開始擺攤賣糟貨或者酒水,靠著勤勞踏實慢慢站穩了腳跟,家裡稍微富裕點的,有的租了鋪子有的直接買了鋪子接著幹。
用的都是村裡自己人,這樣一來整個村子沒有閒人,咋地都能賺幾個活錢改善家裡生活,一個村子就盤活了。
宗族這二年得了錢,族學的錢也沒用完,一攢攢了不少,乾脆又買了些祠田還有店鋪,租給村裡人,願意幹點小買賣的,每年賺了錢要分走一成利,不是給租金。
這樣不光幫襯了村民,宗族賺錢的地方也多了。
二叔的能力沒的說,幹了這些年村長,和同族兄弟,也是里正,一起再次充分規劃管理祠田,這是宗族的根基,兒孫讀書吃飯的保障。
村民從宗族分錢,是有條件的,就是要幹活,按勞分酬,幹得多幹得好拿的多,幹得少偷懶耍滑,分的少或者懲罰沒你的份,你全家都要受連累,宗族日誌要記錄一筆,以後再有其他好處會把你家往後放,你家上不了檯面,好機會不會優先給你。
祠田要劃分然後承包給村民,按戶頭來,每年秋收結算,糧食收回來給酒坊,負責種地的村民家裡能得一份糧食,全家吃飽絕對沒問題。
哪怕你家一點土地都沒有,種祠田也能讓你吃飽穿暖,只要你勤勞肯幹,再李家村不愁過不上好日子。
祠田可不歸客人,除了捐贈的有名字,宗族買的寫的是李家村祠田,這是兩種地契,李家村的祠田買的都是紅頭契,是要交稅的。給個人種地也是承包,類似於佃農,有契約摁手印,按比例分配。
種祠田是三七分,宗族拿七,村民拿三,看似有點苛刻,可實際上是優待,三分糧食不摻石頭子,純糧食,你換成大米白麵都可以的,一樣的三分,不用來回通兌,雜糧慄米和精米不是一個價格。
祠田種的好,收成多,種田把式水平不同,糧食收的也不一樣,種的好,兒郎姑娘有優待,村裡有其他好機會,想著你不會忘了你。
現在村裡機會多了,讀書,學手藝,幹活,到處都需要人。
這不前段時間李嚴帶了幾個優秀子弟去江南那頭乾絲織紡了,按功勞分紅的。
這些都是秀娘在後邊指點,慢慢的村長和族老們,越幹經驗越多,就越順溜,把族人管理好,可比奴才好用,實惠多了,對宗族向心力也更強。
奴才用久了幾代人心就大了,族人終究不一樣,盼著兒孫有出息,我種地了,我希望我兒子孫子能讀書科舉,我做生意了,我就希望兒子孫子過得更好。
可奴才不同,他們除非贖身,三代後才能讀書,奴才贖身也是賤民,士農工商,是這麼排列的。
現在整個村子都在族老和二叔等人的掌控之下,培養優秀兒孫。
最近族老們要挑選子弟去京城搭理族產了,那邊光靠李青幾個人不夠,李睿他們是官有自己的事要幹,想發展族產還得齊心協力才行。
“大爺爺,既然要派人去京城,那就把我的產業一併也幫忙打點一下,鋪子也是現成的,問問二青叔,讓他給大家安排點小生意做,比租給別人還合適。”
“成,這事交給我們辦,虧不了你。”
大爺爺也點頭。
過年時李泉回來了,第一時間放下東西就來看望爺爺和秀娘他們一家子了。
“爺爺,奶奶,我回來了,孫子給您磕頭,祝您二老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