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開始學繡荷包帕子,緙絲整理線頭,等過段時間就可以學習織素帶子,一般是腰帶之類的。
秀娘畫了一幅畫,橫幅的富貴花開喜上眉梢,寓意也吉利,送禮也拿得出手,橫幅大作在京城也少見,非常金貴。
這最少也要織一年,緙絲快不了,光分線頭就很麻煩,其實織娘每日面對的是緙絲的反面,也就是無數線頭堆積的這面,利用鏡子可以看到一小部分正面,用來觀察織娘織的是否正確,顏色有沒有用錯。
緙絲是經線和緯線和織的,也是生絲和彩色絲線織就得圖案,不到下機那一刻,織娘看不到全貌,且同樣的畫作重複做都不一樣,這就是手藝的魅力所在。
經線和緯線要不斷地交疊織就,加上圖案會有各種顏色,就會有接線,有斷緯,一幅畫越精美越難,經線斷緯就越多,這個工程極其複雜繁瑣,緙絲畫貴的原因就在這。
密密麻麻的線頭幾萬根,看一眼都頭皮發麻,織娘要把它們織成美麗的畫作,具有藝術性。
最後完成後不是下機就可以了,而是要把反面的線頭,一根一根的剪掉,不能圖省事一口氣剪幾根線,不可以,要貼著畫布用很薄的紗剪將線頭一根一根剪掉。
緙絲畫是正反面全都一樣的,反面也要保持畫作的整潔美觀,看不出線頭,畫作難線頭多,光剪線頭就要好幾天。
秀孃的優勢在於她讀書認字,字畫尤其出彩,對緙絲畫很有幫助。
英子和清兒在旁邊看著,給研磨。
“你這畫可是難得很,是送禮麼?”
王嬤嬤在一旁觀看,也讚不絕口的點頭。
“給我大哥送去京城,我想著出份力,也沒別的本事,就這手藝還能見人。”
“太合適了。”
“我想幹的事還多著呢,全都要靠這手藝,我也想把東西送到京城去亮個相。”
“手藝出類拔萃,你的問題是缺錢,憑你的能力和本事問題不大。”
王嬤嬤笑了。
“秀娘,我想在李家村買塊地蓋房子,能容我落戶不?”
王嬤嬤在考慮了三個月後,決定定居李家村,李家村風氣人品都不錯,又是讀書出人才的好地方,也不窮,人心也不壞,可以留下。
嫂子那邊總想捏自己一頭,拼命算計自己的養老錢,她自然要為自己打算幾分。
“太好了,我跟二叔說去。明年開春賣了糧食就有錢了,族老說請你去族學教書,單門給一份錢,不佔我便宜。”
“真的,這麼快就搞定了。”
王嬤嬤也頗為驚訝,讓女孩讀書附近幾個村都沒這先例,都是條件好的才讀書,為的是嫁得好。
但李家村有了這一遭,名聲和地位能往上抬一個臺階了,教養就不一樣了,不簡單是村姑了,而是望族之女。
算不上名門但李家村的確是興旺家族,縣令有,秀才舉人也有十一個,這一點別的家族比不上他們。
“行,我樂意在李家賺錢,不要那麼多,我就是為了養老,和清兒一樣的數就行,若是按年給還能便宜些。”
王嬤嬤靠這個養活自己的,不要錢不可能,一碼歸一碼。
“不急著說便宜的事,你不是要買地麼,先買地,買了宅基地還要買良田吶,那會再說便宜的話,他們還會感激你心善會做人。”
秀娘給她出主意,不過是把話壓一壓再說,合適的機會說暖人心的話,這事就事半功倍,還顯得咱們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