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謝您了,我聽您老的。”
“王嬤嬤,給您,戶籍給您辦好了,落戶李家村。”
李二叔拿出東西遞給王嬤嬤。
開年王嬤嬤下定決心落戶李家村,一開春族學就給了王嬤嬤半年的錢,讓她去族學教書了,姑娘們白日裡已經開始在學堂讀書,下午給族學打掃衛生摘菜,幹完活回家。
姑娘們讀書不要錢,中午管一頓飯,比男孩待遇還要好。
不光是為了爭名聲,而是為了讓村民同意把姑娘送去學堂讀書,一般家裡都優先供應兒子讀書,花多少錢都願意,可女孩就未必了,女孩要幹活供兒子讀書。
讓她們去學堂就少個人幹活,家裡未必同意,女孩行事處處艱難。
也是家裡錢不夠的緣故,故而只能免費,還要管一頓飯,自家就少一頓嚼用,大家才肯送來,多數都是為了讓姑娘佔這一頓飯的便宜,再就是清兒和英子確實不一樣了,將來可見能嫁得好。
這對他們也有很大吸引力,能提攜兒子,一切都是為了兒子。
秀娘和族老並非沒有遠見,只是你叫不醒裝睡的人,我家姑娘我願意咋養關你屁事,你咋那麼多閒工夫操心別人家孩子,多管閒事。
要想讓李家村再抬高一個門檻,就要摒除男女偏見,把女孩教養好,別家望族才能看上你家,光男孩優秀是不行的。
有些村民考慮不了那麼遠,他們不會想到,光男孩優秀為什麼娶不到第二個秀娘,因為姑娘養的太苦了,哪個女孩敢嫁到你家來,豈不是要當牛做馬了,我家金尊玉貴養大的姑娘,憑什麼去你家做牛馬,又不是傻缺了。
族老們深諳人性貪婪的心裡,給姑娘們免費,卻不給男孩免費,以各種理由叫苦,說祠田收入不多,只能先緊一頭,姑娘會認字才能嫁的好,才能提攜兄弟,騙著哄著把姑娘送進族學。
雖然一時半會改不了父母傳統想法,可姑娘到底沾光讀書了,嬤嬤也請回來了,日漸就會有所改變,從孩子這一代身上改變觀念。
黑貓白貓,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甭管啥理由進來的,咱達到目的就行。
李家村日子越來越好,不會太艱難,父母親長也就鬆口了,不為難孩子,好榜樣在前頭吊著,時間一長,那家裡和睦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也會讓他們反思去跟風學。
手裡有了活錢不艱難,人自然也就不會太計較,許多苦其實是錢帶來的。
王嬤嬤在族學教導禮儀和宮中規矩,琴棋書畫還有藥材都會涉獵,姑娘們知道機會來之不易,尤其是看到了清兒和英子的改變,讓她們自卑,學習更加刻苦努力,比男孩更下苦功夫。
由此也刺激了一群男孩,忽然來了一群姑娘,還是自家姐妹,比他們還能吃苦,玩命的學習,似乎有今天沒明天。
秀娘會在後面燒火,聽說有人嘀咕不該給姑娘們免費,該給男孩免錢才對,要是男孩免了錢那才是根苗,女孩是嫁出去的,學再多也是便宜別家,也不知道能學幾天,我也算盡力了。
清兒就跑去學這些話,姑娘們聽了心裡發慌,本來就學得晚,現在不知道能學幾天,清兒和英子就說,那更應該好好學,學一天是一天,學一年也能讀書算賬了,本事是自己的,你看我二嬸,在村裡說話都有分量,為啥,人家有本事,讀書認字會織緙絲,走哪過得都不差。
這讓姑娘們更有壓力,發狠玩命的學,比不上清兒禮儀好,就一遍遍往死裡練,家裡父母都嚇一跳,這是咋了,像是要咬死誰的架勢。
族老在後頭偷笑,反正族學風氣越發清正嚴謹,孩子們發憤圖強,刻苦努力。
今年族學賺了些錢,多了一百畝祠田麼,換了個夫子,前面的夫子去京城趕考了,這回換了個真正的進士回來,因為科考弄垮了身體才回來的,成績倒是不錯。
李二叔反覆考驗人品以及本領後請了回來,人家在京城世家也教過幾年書,很有經驗。
這下族學的事算是暫時齊備了,二叔和族老們也鬆口氣,開始侍弄那些雞鴨和菜地,今年要大幹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