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依附曹氏的官員,雖然有不同意見,但也不敢發言。
白曉文隨即說道:“天子移駕,百官應該隨行。”
伏完等透過氣的重臣,都紛紛表態,願意隨鑾駕北上,前往新都鄴城。
但是,仍有很多人不願意。
一名老臣跪地說道:“臣年邁,鄴城水土不服,恐不能隨侍陛下左右。乞求陛下賜臣骸骨,告老還鄉。”
有人帶頭,就有人跟上,殿內呼啦啦跪倒了一片,那些依附曹氏的官員,也趁機混入其中。
伏完目視白曉文:“袁徵北覺得,這些告老還鄉之人,該如何處置。”
白曉文擺手道:“國丈這句話不應該問我。方今陛下在朝,我等做臣子的,又怎能僭越專斷?國丈莫要陷我於不忠之地,和曹賊董卓等同視之。”
伏完趕緊解釋:“老朽並非請將軍決斷,只是替陛下詢問將軍的建議,最終的決定權,自然在陛下的手中。”
白曉文笑道:“國丈忠直之臣,是我錯怪你了。國丈詢問建議,小子愚昧,卻不知道這些集體告老的大臣,面對曹操時,是否也敢這麼做?”
少府耿紀怒道:“這分明是以眾意凌迫君上,仍對曹賊心存希冀。”
漢獻帝看著這滿地跪倒的官員,內心之中的憤恨不斷蔓延。
白曉文等人的話提醒了他。在曹操專權的時候,怎麼不見這些大臣告老還鄉?在曹操殺害貴妃的時候,也不見這些大臣出言懇求一句!
初次“掌權”的感覺,讓漢獻帝心情更是激動,根本無法理智思考得失。
“你們……分明都是曹操的黨羽!”
漢獻帝猛然拍桌而起,指著殿內跪倒的大臣們,“莫要以為朕不知道,你們幹過的好事!爾等食君之祿,當忠君之事,在國家危難之時,不思報效,反而聚眾凌迫朕,你們……”
漢獻帝深吸了一口氣,厲聲說道:“所有不願隨駕北上者,皆視為曹操餘黨。徵北將軍袁熙何在?”
“臣在!”
“朕命你將曹氏餘黨,全部押送校場斬首。罪行昭彰者,夷其族!”
對於漢獻帝的這一表現,白曉文並不意外,漢獻帝心中積攢的怨毒已深,昨夜見面之時,就力主對荀彧等一干丞相府官吏“收而殺之”,今天在大殿之上,群臣這麼不給面子,不願追隨,漢獻帝能忍就怪了。
白曉文這樣做有三點好處。
首先,群臣是一定要跟著遷都的,不然只有一個光桿皇帝,威信勢必大大下降。曹操甚至可以偽稱白曉文劫走的是個假皇帝,在許都依託百官,另立一個朝廷。
其次,白曉文“歸權”給漢獻帝的舉動,能夠讓一直不得權柄的漢獻帝放心,從而堅定北上遷都的決心。
最後,白曉文隱於幕後,讓漢獻帝來做這個惡人,可以讓漢獻帝在群臣心目中的形象分進一步下降,方便他在鄴城之後的掌控。反過來,讓白曉文直接得罪群臣,肯定對他名聲不好。
三國,名聲重不重要?
按照白曉文的理解,在沒有成氣候的時候,名聲是重要的。只有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手底下有了比較強的實力之後,才有不顧及名聲的資格——但即便到了那一步,有一個賢名仍然比惡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