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弘治皇帝的問話,劉健和李東陽也是沉思起來。
廢除軍戶制度,實行義務兵役制度,再開辦軍校,建立強軍,毫無疑問這一切顯然是不符合文官集團的利益。
對於文官集團來說,他們還是更喜歡現行的制度,兵權在皇帝手中也沒有關係,其實其他的什麼也沒有改變。
現行制度下,註定了這些武將勳貴集團想要重新崛起是很難的,始終也無法和他們這些文官集團相抗衡。
但是廢除軍戶制度,實行義務兵役制度,還要建立軍校,這就完全不一樣了,在這一套全新制度下,先不說大明的武將勳貴會不會崛起的問題了。
按照屁股決定腦袋的理論說,身為既得利益者文官集團本能就應該要反對這種新的制度,因為新的制度會產生不穩定的因素,對他們的既得利益產生衝擊。
而且開辦軍校的這個提議,讓他們兩個本能就覺得很害怕,武將勳貴集團一直以來玩不過這些文官集團,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武將勳貴集團當中學識淵博的人很少,很多都是大老粗,不像這些文官集團的人,一個個都是科舉考試走出來的。
另外學校都是用來傳承的,儒家能夠有今天的地位,說到底還是重視教育和傳承,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反觀武將的傳承上,一般都是父傳子,家族相傳,各種各樣的兵書之類的根本就沒有傳承開來,只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上。
所以很多時候,歷朝歷代的武將基本上都是野路子,屬於那種在實戰當中不斷成長起來的將才,而不是靠著傳承一代又一代培養出來的將才。
現在開辦軍校,這意味著這個軍校以後就可以大規模的傳承、培養將才,自然而然慢慢的就可以和文官集團相抗衡了,這絕對是嚴重損害了文官集團利益的。
“陛下,臣以為廢除軍戶制度不妥~”
沉思良久,劉健緩緩的開口,接著他又補充道:“軍戶制度是我大明軍制的根本,一旦貿然廢除的話,必然會引起劇烈的波動。”
“另外實行義務兵役制度,極有可能會很難募集到足夠的兵員,民間有句話,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實行義務兵役制度下,民眾極有可能會逃兵役,不願意去服兵役。”
“其二,義務兵役制度下,以服役四年來說,一個青壯勞動力服兵役四年的時間,家中缺少勞動力的情況下,可能會連生活都過不下去。”
“第三,實行義務兵役制度,必然比現在的軍戶制度要耗費錢財,而我們朝廷的國庫一直以來都非常的空虛,根本就不可能支援起幾十萬大軍完全脫離生產。”
劉健表示了反對,他也是非常犀利的一下子就看出了義務兵役制存在的一些問題。
弘治皇帝聽完,也是微微點點頭,這義務兵役制度確實是很不錯,但這幾個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的話,那必然是會實行不下去的。
“張懋,你怎麼說啊?”
弘治皇帝看向張懋,這改制方案是張懋提出來的,自然還是由張懋來說比較好。
“軍戶制度是必須要廢除的,我想劉公應該是很清楚軍戶制度已經糜爛,已經完全無法肩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也已經失去了作戰能力。”
“不廢除軍戶制度,縱然是再如何去改,我們大明的軍隊也會始終如此,縱然是我們這一次打贏了草原人,在過幾年,他們還是一樣會繼續南下。”
“所以必須趁著這段時間,該軍制,打造一支強大的軍隊出來。”
張懋想了想緩緩的開口說道。
“至於劉公所說的這些問題,我們也是可以想辦法來解決的。”
“第一個募集不到足夠兵員的問題,因為我們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度,所以當兵是一種義務,從全國範圍內來募集兵員,縱然是有人逃兵役,我們依然也是可以募集到足夠的兵員,硬性規定每一個縣,每一個府必須募集到多少兵員來。”
“當然了,大家之所以不願意去當兵,那是因為現在軍制下,我們大明的軍戶非常的貧困,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服,又沒有社會地位,自然人人都不想當兵。”
“但是秦朝的時候,秦朝實行軍功制度,人人都爭著去當兵,甚至於當兵都還要擠破腦袋才能行。”
“這其中的原因,想必劉公和李公也是清楚的,說到底還是利益的問題。”
“實行義務兵役制度,當兵只需要當四年,並不會世世代代都當兵,也不需要一輩子當兵,再加上我們可以適當的給予補貼,比如當兵四年,總共給予二十兩銀子的補貼。”
“再加上如果有人當兵,那麼可以免費四年、五年的稅賦、徭役來,另外退伍之後,還可以到地方的衙門當捕快之類的。”
“我想這一套政策下來,絕對不會說招不到人,對於當兵的人來說,家裡的生活也可以有保障,退伍之後也能夠有個安排。”
“最後一個關於開支的問題。”
張懋事先就已經和劉晉關於這個義務兵役制度討論了很久,方方面面的內容都討論清楚了,所以面對劉健的問題,他是應答如流,幾乎想都不需要就知道該如何去回答。
“實行軍戶制度,朝廷確實是可以節省很多的開支,但是將一支強軍變成農民,朝廷的開支是減少,可是同樣的,我大明的軍隊戰力也是削弱了,以至於草原人屢屢南下劫掠,肆意燒殺搶掠。”
“實行義務兵役制度,毫無疑問,開支肯定會急劇增長,以現在我們大明國庫的情況來看,肯定是難以維持的。”
說到軍費支出方面,張懋並沒有表示反對,而是給出乾脆的承認,新的軍制下,大明朝廷的軍費開支會增長很多。
“想要打造一支強軍,就必須要捨得花銀子投入其中,有付出才會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