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看來劉公所言還是有事實依據,如果真的出現東漢末年或唐朝末年的景象,那我大明可就要進入多事之秋了。”
韓文看完之後,也是憂心忡忡的說道。
一直以來大家關注歷史,所關注的內容就是王朝更迭,割據分裂、外族入侵,帝王將相等等,很少有人說去關注氣候。
也只有在後世,伴隨著人們對自然的認識越來越深,氣候學成為一門學問之後,相關的學者才會真正的說來研究古代的氣候,研究氣候所帶來的一些重大的影響。
歷史上有些王朝的更迭其實也一定是說真的就是吏治不行,也跟氣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像唐朝末年的時候,藩鎮勢力的形成和發展其實也跟氣候有著一定的關係,首先就是氣候變的異常極端,導致農業生產非常的不穩定。
再加上土地兼併,人地矛盾尖銳,老百姓過不下去了自然就烽煙四起,有農民起義自然是要鎮壓的,要重用這些邊鎮官員、將領什麼的。
這時間一久,自然而然的也就容易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最終尾大不掉,再加上處於小冰河期間內,自然而然就會徹底的崩潰掉,改朝換代。
可以說在後世,各個方面的研究都已經比較深入了,有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待一個王朝更迭的,其中重點就提到了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的滅亡和自然氣候有關係,但也和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歷史上的大明王朝首先來說就是財政崩潰,導致朝廷根本就沒有錢來做事情。
從明朝中期開始,明朝的財政就出了巨大的問題,偌大一個龐大的帝國竟然收不上稅銀來,一年區區兩三百萬兩銀子的稅銀和越來越少的實物稅收根本就不足以支撐起這個龐大的帝國來。
沒有銀子,沒錢賑災救災,也沒有錢去搞軍隊建設,更沒有錢去提高官員薪酬待遇等等,結果就是外部的敵人打不過,節節敗退,女真才多少人?
縱然是能夠以一敵十,也根本就不足為患,然而最終大明朝就被蟎清取代,為什麼?
因為邊軍的那些將士從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對等的待遇,吃不飽穿不暖,武器裝備又不行的情況下,怎麼打仗?
內部災民烽煙四起,又始終都無法鎮壓下來,每一次的調動大軍對於大明朝來說都是傷筋動骨的事情,因為拿不出銀子和糧草來。
官員的薪酬待遇很低,但官字兩張口,當官都吃不飽,下面的百姓自然也別想有好日子過,所以這些官員都會大肆的兼併土地,貪汙受賄,官商勾結,這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罷了。
所以朝廷的銀子就更收不到了,稅也就越來越少,情況就不斷的惡性迴圈。
縱觀大明朝中後期的歷史,只要是能夠收到銀子、搞到銀子的皇帝,多少還是能夠有些作為,像嘉靖、萬曆,沒有銀子就想辦法搞銀子。
搞到銀子之後,多少也還是能夠做一些事情的,比如萬里三大徵,掃蕩遼東女真,又支援朝鮮打贏了倭寇,還掃蕩了東南沿海的倭患。
這些都說明了錢的重要性,沒錢縱然是天子和朝廷都幹不成任何的事情。
當然,這些都是後世的專家學者從多方面的來分析歷史,氣候也是大家分析的一個原因。
古代以農業為主,農業社會下,氣候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風調雨順的年景,基本上是不會出什麼事情的,可是一旦有各種各樣的災荒,天災人禍都會相繼而至,整個社會上下都會動盪起來。
“陛下,雖然仍然有些難以相信這個事情,但臣以為還是應當做一些準備,不怕萬一就怕一萬啊。”
“多做一些準備的話,沒出什麼災害自然是最好的,如果真出現什麼災害的話,也可以有備無患。”
吞噬
鍾藩站出來說道。
真要是像歷史上那樣連年乾旱,各種各樣自然災害層出不窮,連年肆虐的話,那對於整個大明王朝來說,這意味著將會進入動盪的多事之秋。
所以有所準備的話,也是可以以防萬一。
“陛下,臣以為劉公還是有些杞人憂天了,這種事情誰能夠斷言呢?”
“臣還是覺得沒必要如此大張旗鼓,大費人力物力財力的去做這些事情,以我大明如今之盛世景象,縱然是出現什麼災害也是可以輕易的穩定下里。”
“以往幾乎每年都會有地方出現乾旱、洪澇等,弘治二十八年的時候,河南大旱,赤地千里,整個河南省顆粒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