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劉晉正閉著研究,仔細的思索著一些事情,為官十多年了,也是終於坐到了內閣首輔的位置,劉晉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喜悅,反倒是覺得壓力山大。
每一個內閣首輔上來, 只要是能夠坐得穩的,基本上都會有一套自己的做事風格。
像劉健,當了十多年的內閣首輔,他做事的風格一向都是老成持重,注重節儉、反對冗官什麼的。
這隻能算是中規中矩,沒有什麼特色,也沒有太大的作用,當然了, 本身來說, 劉健在大明諸多的內閣首輔當中,也只能算是平庸之輩,但也勝在老成持重,在他的主持下,弘治朝一改成化朝的妖孽和詭異波瀾。
讓大明朝局恢復安寧,同時也是讓廠衛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限制,朝野上下的文官們算是過上了不錯的好日子。
但也僅限於此,對於治國的各個方面來說,他所遵循的那一套,依然還是儒家的那套治國之道,什麼仁義道德,孝順之類的治國,口號是喊的很不錯,但實際上在治國之道上並沒有卵用。
那個朝代不是說要以仁義治國, 那個皇帝不是以孝治天下,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又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這東西也就是用來忽悠下不明事理的天子,很多時候說的天子好像就不孝,不仁德一般。
實際上,大明帝國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劉健是一個都沒有解決。
對內來說,國庫空虛、邊防空虛、軍備廢弛,百姓窮苦,劉健是什麼都沒有做,沒錢就天天喊著要節儉,喊著什麼冗官的,要皇帝勤儉節約之類的。
這都不是廢話嘛,根本就毫無新意,這東西你就是放到任何朝代來說,都是可以說的過去的。
弘治皇帝就一個老婆一個兒子,一直都很節儉,皇宮都不捨得休憩,就這,還天天被人說要節儉,可是那些大臣呢,哪一個不是奢華無比,哪一個不是鋪張浪費。
他根本就沒有, 或者是是不敢直面問題的根本。
大明國庫空虛的根本是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大量的土地被士紳地主給兼併掉,原本要繳納給國庫的糧食,轉而變成了免稅的田地。
另外就是商稅的問題,商稅一直無法開徵,因為朝野上下反對的人很多、很多,他劉健沒有這個魄力和能力去做這個事情,當然也有可能是不願意去坐,因為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能夠根本解決國庫空虛的兩個主要問題,他都無法去做,也只能夠喊喊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說什麼冗官之類的廢話了。
邊防空虛、軍備廢弛關係到大明國防的事情,其根本還是在於軍戶制度糜爛,軍戶的軍田被百戶、千戶、守備等等給大肆的侵佔,軍戶吃不飽飯,還怎麼當兵?
如果要整治就要得罪勳貴集團、得罪大大小小的百戶、千戶、守備等等,他根本就不敢。
至於軍備廢弛,歸根結底來說又回到了國庫空虛這個事情上了,沒錢自然也就沒有軍備了,更何況,還是文官來管軍隊,貪汙腐敗成風,軍備能好才怪。
對內來說,劉健可以說並沒有什麼作為,平庸首輔一個。
對外來說,北方草原的韃子、東邊遼東的女真、東南沿海的倭寇、西南的土司,那是輪番上演,一個也沒有解決。
既沒有解決的財力,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故而也只能夠拖著,年年冬天看著韃子南下劫掠,只要不來進攻北京城就可以了,其它好說,隨便劫掠,劫掠夠了,自然而然也就會回去了。
至於東南地區的倭寇,那也是聽之任之,沒有海船和戰船,又沒有強大的軍隊,根本就奈何不了那些倭寇。
讓他們劫掠就是了,反正對於大明來說,損失也不大。
也正是這樣聽之任之的態度,這才會導致倭寇越來越猖獗,越來越肆虐,到了正德、嘉靖朝的時候,倭患就已經相當的嚴重了,不得不大力去清剿了。
如果能夠在弘治朝的時候就對倭寇進行嚴厲的清剿和打擊,根本就不會有後面的事情,有些東西就是慢慢就這樣養大的。
西南的土司也是如此,明知道他們反覆無常,剿滅了之後又繼續讓他們當土司,當土皇帝,自然而然也就鬧個不停,沒完沒了了。
總結下劉健當內閣首輔的這些年,可以說是非常的平庸,並且毫無作為。
谷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