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是啊~”
“劉兄如此年紀就已經在吏部為官,弘治十二年就已經中進士了,和劉兄相比我等實在是慚愧!”
祝允明也是跟著恭維道。
這裡面有恭維,當然更多的發自內心的佩服。
祝允明也是吳中四大才子之一,自號枝山,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祝枝山,明代著名的書法家。
他的仕途之旅極為坎坷,從十九歲中了秀才之後,五次參加鄉試都沒有中舉,在弘治六年的時候第六次參加鄉試,這才中了舉人。
在之後,他七次參加會試都不第,甚至於連他自己的兒子都中進士了,他都還沒有中進士,於是就絕了科舉為官的年頭。
和眼前的劉晉相比,他的科舉之路實在是太艱難了。
到現在也就是一個舉人的身份。
“弘治十二年的會試,我也有參加,可惜沒能和劉兄見上一面。”
祝允明略帶遺憾的說道。
他那一次沒有中進士,失落之下和一群同樣落榜的學子跑去遊山玩水去了,故而也就沒有看到劉晉中狀元遊街的一幕,不然也就能夠認出劉晉了。
“那確實是一大憾事,我也早就聽聞祝兄的書法冠絕江南,很早就想要找祝兄要一副墨寶了。”
劉晉笑著回道,這讀書人之間嘛,少不了互相吹捧一番。
“劉兄現在多大了?”
文徵明想了想問道。
“已經三十多了~”
“那劉兄真是博學多才啊,弘治十二年高中,當時可是二十左右啊。”
“想必肯定是一次就高中了!”
文徵明算了算說道。
“我確實是一次就中舉,然後次年會試也是一次就金榜題名了,這都是運氣,運氣!”
劉晉謙虛的說道。
“今日能夠認識劉兄,真是三生有幸!”
“像我至今已經連續參加了五次鄉試,卻是次次名落孫山,實在是慚愧、慚愧!”
文徵明感嘆一聲,這人比人啊,真的氣死人。
對方一次就中舉,然後參加會議,一次就中了進士,年紀輕輕就已經在吏部為官,這前途無可限量。
可是自己呢,已經考了五次鄉試了,竟然連中舉都如此之難。
“文兄不必氣餒,只是時運未到罷了,以文兄之才,金榜題名也是遲早的事情。”
劉晉連忙安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