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就是大明朝廷的稅收情況等到了極大的改善,這些年,朝廷徵收上來的稅銀一年比一年多,現在朝廷一年能夠徵收到的稅銀已經超過五億兩白銀。
這是一筆龐大無比的數字,一年徵收到五億兩白銀,朝廷國庫都裝不下,為此不得不再修建了一片倉庫。
另外,除了稅銀之外,實物徵收方面,像糧食、布匹、茶葉等等,也是連年增長,比起以前來翻了很多倍。
朝廷設定在各地的糧倉早就已經囤滿了糧食,吃都吃不完,單單是朝廷徵收上來的這些糧食都足夠整個大明吃上幾年的時間。
這些在以前可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要知道在弘治九年的時候,朝廷一年徵收上來的稅銀還不到三百萬兩,這其中好包括了納銀開中之後的鹽稅在裡面,整個大明朝,各個地方徵收上來的稅銀少的可憐,很多時候,江南一個富裕大縣城一年竟然僅僅只能夠徵收到十幾兩銀子,根本就讓人難以置信。
至於徵收上來的實物也是連年減少,大量的土地依附到了有功名的舉人、士紳之下,逃避朝廷的稅收,設定各地的糧倉很多時候都是空的,以至於賑災的時候經常發現無糧可用。
如此巨大的差異,弘治皇帝是看在眼中的。
這其中固然有大明資本主義、殖民主義迅猛發展所帶來的經濟發展,每年都可以從海外掠奪會海量的財富,再加上大明領土的不斷擴張等導致稅收的增長。
但劉晉實行稅務改制,設定稅務衙門,採用強力手段徵稅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這個,那些富裕計程車紳、商人即便是賺了再多的銀子,也不會交一個銅錢上來。
其次就是吏治改革和考核制度,將稅收收入納入了重要的考核指標。
尸位素餐的官員有,但大部分當官的還是想要往上爬的,自然而然就要按照劉晉這邊的去做,積極、努力的配合稅務衙門在地方徵收稅收,以提高自己的考核指標,獲得升遷。
這些弘治皇帝都看在眼中,記在心裡,所以他一直以來也都是全力支援劉晉。
現在聽到劉晉的話,弘治皇帝也是認真的思索起來。
自己是不是要給劉晉更大的權力,讓他能夠更好的貫徹制度下去。
至於劉健、李東陽、謝遷、張懋、佀鍾這些人來說,一個個都是皺著眉頭。
這事情他們當然也是清楚的,甚至於很多時候他們都出面去替一些官員說法了。
他們很清楚,很多官員的情況,甚至於說他們自己,其實很多時候都還是老舊官員的做法,不思進取,不作為,很多時候都是最上面這些官員帶頭的。
“諸位愛卿,大家都說活吧。”
弘治皇帝掃視一圈,看了看在場的大臣,笑了笑說道。
要是以前嘛,自然是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但是這一次年假期間所出現的諸多事情和問題,比如大量務工人員返鄉,冒著嚴寒返鄉很容易出事,再加上路匪惡霸、黑店等等。
這些問題都是劉晉最先提出來的,其他的官員難道就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
肯定有人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卻沒有人站出來管這個事情,因為對於這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爺來說,他們根本就不關心這些老百姓的生死。
只要不出現饑荒、民變之類的事情,他們根本就不關係老百姓的生死,對於他們來說,或許老百姓的生死還不如他們踏雪尋梅重要呢。
此外,火車的開通,火車站這種人流量非常大的地方,公共秩序、衛生很容易出現問題,可是對於這些官員來說,他們根本就不關心這個事情。
這顯然是不行的。
時代變了。
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多,人口的集中、城市的擴大,都會來到大量新的問題,這其中對於官員的及時反應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出現問題要及時的去解決,而不是像以前一樣,等問題變的嚴重了才來去想辦法解決。
就好比如,如果類似於天花這樣的疾病在城裡面蔓延的話,如果沒有及時的控制,整個百萬人口的城市要死掉多少人?
以前官員的那種作風,它能夠去應對新出現的這些問題嗎?
很顯然,肯定是不行的。
不作為、尸位素餐、碌碌無為的官員極有可能會對大明造成巨大的損失。
用個通俗的比喻來說。
以前的大明就像是一個牛車,慢慢悠悠,當官的無所作為反而是好事,只要能夠清廉,維持地方安定與秩序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