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震驚、難以置信等等諸多複雜的情緒,阿里帕夏和摩西一行人繼續西行,每到一個城鎮,他們都會停留下來,特意的留意相關的資訊。
正如阿里木所說的一樣,在大明管轄的每一處城鎮,都有新建立的學校,在學校周圍的人,無論是漢民還是其它部族的人,都必須要將自己家適齡的孩子送來學校上課。
每當在學校的旁邊,看著各個部族的孩子坐在一起,念著大明的古詩時,阿里帕夏都深深的為這個龐大的帝國所深深的折服。
自古以來,知識都是最寶貴的東西。
無論是在大明,還是在世界上其它的地方,讀書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基本上也只有貴族、有錢的人才能夠上得起學,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都只能夠當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
然而現在在大明,大明帝國竟然開始普及教育,向全面普及教育,朝廷每年花費幾千萬兩銀子在大明各地興建基礎學校,並且要求所有的適齡孩子都要上學讀書。
這就很可怕了。
讀過書的人不一定有出息,但是有出息的人絕對是讀過書的人。
這個道理自古以來都亙古不變,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大力普及教育的大明帝國,在未來會湧現出多少人才?
恐怕沒有人能夠知道,大明帝國現在就有上億的龐大人口,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人,如果都是讀過書的人,這樣的大明帝國,它可能會衰弱嗎?
奧斯曼帝國還有機會打贏大明帝國嗎?
還能夠一雪前恥,奪回南高加索地區嗎?
很顯然,也是毫無疑問,希望只會越來越渺小。
“大明帝國的強大,我們很多時候只是看到了大明帝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廣袤的國土和龐大人口,卻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大明帝國的教育。”
“大明帝國幅員遼闊,生活在其中的部族非常多,主體是漢人,但漢人大部分都生活在中原地區,在邊塞地區,漢人稀少,更多是各個部族的人。”
“以西域為例,根據大明帝國最新的人口普查資料來說,在西域,漢人的數量僅佔兩成,而且還是大明朝廷大力移民的後果,其它佔多少的都是各個部族的人。”
“原先的時候,我還覺得我們奧斯曼帝國並不是沒有機會報仇雪恨,奪回南高加索地區,但是現在看來,我們現在沒有機會,未來也同樣沒有機會。”
“你能夠想象得到這樣的畫面,在一所所學校裡面,來自各個部族的孩子,各自穿著不同的服飾,有著不同的長相,但是他們卻都在學習大明話,寫大明字,齊聲的朗誦、讚美大明的古詩詞。”
“這是教育,同樣也是文化和民族的融合,或許再過上幾十年的時間,西域這裡的人就已經分不清誰是誰了,他們只會知道自己是大明帝國的人,只會驕傲的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炎黃子孫。”
“我不得不佩服制定這個政策的人,他是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他清楚的看到了不同部族之間生活在一起會出現的問題,也清楚的知道該如何去消除這些問題。”
“以教育為本,豎立的共同的語言和文字,最終實現真正的一統天下。”
“我們奧斯曼帝國同樣是一個多民族、多部族的國家,但是我們之所以能夠統治龐大的疆域,所依靠的軍事貴族制度,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
“在強盛的時候,自然是沒有太大的問題,可是一旦我們衰弱了,各個地區、各個部族就會鬧出各種各樣的事情出來。”
“因為說到底,各個地區,各個部族之間都沒有共同的語言和文字,彼此之間缺乏認同和信任,縱然是強行的聚在一起,終究也是會分崩離析的。”
“大明帝國也清楚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大力的推行教育,推行漢家文化,改漢姓、取漢名僅僅只是第一步。”
“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語言和文字,依靠教育來灌輸共同的思想和文化,這才能夠牢牢的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理念。”
“當然,教育的作用遠不止於此。”
“大量的基礎教育之上,大明官府還在各地興辦高階中學,用來進行深入的教育和學習,培養各種各樣的人才。”
“據說在大明的京師,有各種各樣專門的學校,造船學院、軍事學院、橋樑建築學院、醫學院、美術院、音樂學院、物理學院、天文學院等等,每年都可以培養出大量的人才,而這正是大明帝國的槍炮、弓箭、武器鎧甲等等能夠冠絕天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