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楚國一直往南就進入了東非大草原。
非洲東岸這邊和天竺差不多,眾多來自大明的商行、藩王將這裡分的七七八八,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個藩國、上百個商行殖民地。
唐國、鄭國、魯國等等,類似這樣的都是藩王所建立的藩國,東非商行屬地、環印度洋商行屬地、西洋聯合商行屬地等等之類的就屬於商行或者是某個大家族所建立起來的殖民地。
這裡天高皇帝遠,離大明非常的遙遠,再加上本身又是在大明朝廷的鼓勵和支援下所建立起來的。
故而這些藩國和殖民地其實都是一個個獨立自主的王國,各自實行了一套自己的制度。
寧王是最早來海外建立藩國的藩王,起初最先看中的地方就是東非這邊,不過後來卻是現在西天竺這邊先建立起了寧國。
但他卻是一直沒有放棄在東非這邊擴張自己的藩國。
故而在東非這邊,有一大塊土地是屬於寧王寧國的土地,位置大概在後世肯亞靠近印度洋的一塊區域。
這是一塊極其肥沃土地,寧國對這裡也是非常的重視。
在沿海的地方建立了赤霞城,以赤霞城為中心,一邊大舉的遷移人口抵達這裡,一邊鼓勵開墾土地、發展農牧業,同時不斷的向非洲內陸地區進行擴張。
寧國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天竺,以安寧城為中心,一部分就在這東非,以赤霞城為中心。
跟隨寧王出海的漢民大多數都留在了安寧城,總數大概有十萬左右,此外大概還有五萬左右的漢民在寧王的鼓勵政策之下來到赤霞城這裡,建立起以赤霞城為中心的東非寧國。
除了大力的鼓勵漢民移民、獎勵漢民生育之外,寧王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在東非的土地,也是大量的遷移了大量的奴隸來赤霞城這裡。
這些奴隸來源極其的複雜,有天竺這邊的土著,有來自東歐的斯拉夫人,還有被明軍俘虜、掠奪的奧斯曼人,也有透過奴隸貿易輾轉流落到寧國的阿拉伯人、南歐地區的義大利人、法國人,也有來自南洋地區的暹羅人、緬甸人等等。
寧國有一百多萬奴隸,其中有三十多萬奴隸都被寧王遷移到了赤霞城這邊,在這裡建立起了極其龐大的種植園,種植香料、水稻、玉米、番薯、甘蔗等等。
除了大量的奴隸之外,寧王還想方設法的吸引大明藩屬國、大明內各部族的人前來這裡定居、生活。
有很多朝鮮人、倭國人被寧國用各種各樣的辦法騙到了這裡,人數差不多都有上萬人了,除此之外,在中亞地區,有很多遊牧部族的人被販賣、拐騙或者是誘騙也來到這裡,人數也有上萬人了。
總之,寧王為了發展自己的寧國,也是不擇手段了。
他清楚的認識到了人的重要性,用了各種各樣的手段遷移了幾十萬來到赤霞城這裡,讓赤霞城也是迅速的發展、繁榮起來,成為了東非地區目前數一數二的大城。
在赤霞城西邊五十里的地方,這裡有一個小鎮,名叫賽法蒂的小鎮,光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個小鎮一點都不大明化。
這個小鎮非常的簡陋,是新建不久的小鎮,小鎮的道路都還是黃泥路,沒有和其它地方一樣用水泥進行硬化,同時小鎮的房屋也都是木板房,並不是大明流行的鋼筋混凝土房屋。
小鎮規模不大,人口卻是不少,有上萬人。
這些人全部都是來自西班牙、葡萄牙的猶太人。
寧王為了能夠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大量獲取奴隸,和負責售賣奧斯曼帝國奴隸的猶太人達成了協議。
寧王願意收留在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地遭到排斥的猶太人,而負責售賣奴隸的奧斯曼帝國猶太人大臣則是將一定比例的奴隸以優惠的價格賣給寧國。
這個買賣對於寧王來自,自然是大賺特賺的事情。
奴隸買賣的利潤非常高,有多少奴隸都不夠賣,更何況自己寧國地廣人稀,奴隸也是發展寧國的重要勞動力。
其次還能夠白白的得到一些猶太人,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就有上萬的猶太人漂洋過海來到了赤霞城這裡,並且在這裡定居下來,他們將自己定居的地方稱之為賽法蒂,意義新希望的意思。
賽法蒂小鎮內,已經六十多歲的布朗正在小鎮內巡視,他是這裡最年長的猶太人,又充滿了學問,故而深受大家的敬重,被大家選舉為話事人,負責和寧國的官員進行溝通。
“安寧而祥和的生活,希望這樣的生活能夠一直持續下去。”
布朗看著孩子們無憂無慮的在嬉戲打鬧,也是露出了笑容。
在歐洲,猶太人時刻都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經常遭到排斥和驅逐,流離失所,沒有一個穩定的生活和地點。
此時的西歐,西班牙同英格蘭、法蘭西、葡萄牙的戰爭打的如火如荼,猶太人的處境就更加的危險,無論勝負如何,這些國家的統治者都不會放過掠奪猶太人財富的機會,故而出現了極其嚴重的排斥猶太人的事情。
大量的猶太人遷往奧斯曼帝國,尋求奧斯曼帝國的庇佑。
對於大明帝國,猶太人自然是知道的,在歐洲人的印象之中,大明帝國就是強大、富有的代名詞。
布朗沒有想到,有一天竟然可以移民到大明帝國,儘管寧國只是大明帝國下面諸多藩國當中的一個。
但這也是大明帝國,傳說之中大明天子愛民如子,即便不是大明人,也會一視同仁的對待,不列顛島上面的香港就足以說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