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回春堂的錢回是整個京城都赫赫有名的大夫,醫術精湛,再加上有一個醫者仁心,收取的診費也好,賣的藥也好,價格比起其他人更低一些,所以前來看病的人非常多,每天回春堂的門口都排起了長龍。
“你這是感冒風寒,沒什麼大礙,回去之後多喝熱水,出身汗就沒事了。”
錢回正在給人看病,他的小徒弟張景急匆匆的走了過來,小聲的說道:“師傅,當朝戶部劉侍郎派人來請您去他府上一趟。”
“劉侍郎?”
錢回一聽,微微仔細一想,立即就知道是誰了,戶部劉侍郎自然是現在弘治皇帝身邊的紅人,同時又是大名鼎鼎的高人子弟,更是號稱能夠點石成金的財神爺劉晉。
“你去準備下,馬上就過去。”
錢回立即對張景吩咐道。
明朝和以往歷朝歷代在看病上有一個很大的不同,要是其它的朝代,京城的達官顯貴要是有病了,多半都會找太醫,因為能夠冠以太醫之名的人,往往都是意味著醫術精湛,最精通醫術的人。
可是明朝不一樣,因為明初朱元璋同志定下來的戶籍制度,這宮殿裡面的太醫,也是祖祖輩輩、子子孫孫相傳的。
爺爺給朱元璋當太醫,這兒子給朱棣當太醫,一直傳下來,傳到了現在。
按理來說,這祖祖輩輩相傳,這藝術應該是越來越精湛才對,但事實相反,京城內的那些太醫,不僅僅醫術沒有祖先的厲害,甚至於很多時候僅僅只會對著醫書抓方,醫術連街頭巷尾的開醫館的都不如。
關於這一點,並不是亂說,明朝中後期開始,皇帝很多都是短命皇帝,三十幾歲就死掉,儘管,這其中有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
但太醫院的這些醫生醫術垃圾也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鐵飯碗,導致了這些太醫大多數都是庸醫。
再加上行醫這個行業,特別是這中醫,它不僅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有著豐富的從醫經驗,才能夠慢慢的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
這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鐵飯碗,再加上太醫院有著諸多嚴格的規定,你指望他們能夠有多少經驗?
他們一輩子看過的病人甚至於都不如錢回十天半個月看的病人多,根本就談不上什麼經驗可言。
所以在京城,達官顯貴都不會去請什麼太醫,都是去請京城大大小小醫館裡面的大夫,這些大夫反而醫術更加精湛,更加可靠。
這也是導致了一個現象的出現,那就是太醫院的太醫除了祖上傳下來的鐵飯碗之外,就很少有額外的收入了。
本來給達官顯貴看病,那絕對是肥差啊。
達官顯貴隨隨便便一個打賞那也比起看一百個、一千個普通病人賺的錢多啊,這可是極為重要的一筆收入。
太醫院的太醫沒有這筆收入,自然而然就會想著從其它方面增加自己的收入,比如倒賣各地進貢、採購上來的名貴藥材,別的不說,單單是朝鮮這邊每年進貢的人參,隨便倒賣一支出來都是大數字。
此外,這些太醫也極其容易被人收買,明朝幾個皇帝死的不明不白,這裡面太醫就難逃干係,極有可能就是被人收買了。
像歷史上的朱厚照同學,他三十出頭的年紀,僅僅只是一次落水就這樣死了,你覺得這正常嗎?
老朱同志起初制定的很多制度都是很不錯的,但是這太醫制度就害的自己子孫後代不淺,明朝中後期,朝局動盪,跟皇帝短命也是有很大的關係。
後世蟎清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更加長命,明朝皇帝,三十、四十歲的一大把,蟎清的皇帝六十、七十的都不少,甚至於乾隆還活到了八十九歲。
這其中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蟎清的太醫都是從全國各地精挑細選的名醫,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醫術,另外一個就是西方殖民者來到了東方,帶來了很多西方的藥物和西醫。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蟎清皇帝的祖先非常有遠見的制定了從飲食到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些制度,比如吃東西,縱然是再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能超過三口,每一餐吃的量有著嚴格的限制和規定。
再比如那個方面,蟎清的皇帝都是翻牌子,還有著時間限制,一般十幾分鐘的時間一過,太監就會說時間到了,然後就將人給抬走。
這就避免了這些皇帝過度縱情享樂,而明朝的皇帝在這方面卻是沒有限制,很多皇帝其實都是縱樂過度,像歷史上的朱厚照,沒有子嗣跟這方面有很大關係。
當然了,祖宗家法雖然嚴,可是到了後面的時候,大家就未必遵守了。
清後期的皇帝,為了躲避祖宗家法,所以都喜歡躲在圓明園當中,這也導致了到了中後期,這皇帝的壽命也是大大縮減,但也要比明朝的好很多。
由此可見,一項制度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執政者在制定一些制度的時候,往往就需要長遠的眼光,否則就會給整個國家、民族,子孫後代帶來災難。
錢迴帶著自己的徒弟張景急匆匆的來到劉府,在下人的帶領下來到了一處偏廳,到了這裡才發現,赫然有很多的人在這裡,而且很多都還是京城這裡的同行。
“錢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