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正月剛過,氣溫依然非常的冷,大地一片雪白,唯有一條長長的道路剪破了這片雪白的世界,一直從山海關往遼東延伸過去。
這條長長的道路上,大量的馬車、牛車吱呀、吱呀的行走在略顯泥濘的道路上,婦女、兒童坐在馬車裡面,青壯年則是跟隨著大部隊向著未知的世界、未知的生活不斷的前進。
今年朝廷計劃先行移民三十萬人前往遼東,開發遼東。
這些從山西、陝西和河南抽出來的人,剛剛過完元宵節就不得不走上了遷移的道路。
在這個時代,皇帝的聖旨是不能違背的,不去都不行。
儘管這些人都是最貧窮的農民,在自己的家鄉連一畝地都沒有的那種,甚至於他們身上穿的嶄新的羊毛大衣都還是朝廷這邊發下來的,腳上穿的保暖鞋也是朝廷這邊發下來的。
儘管朝廷這邊已經承諾了,只要移民去遼東地區,他們就有擁有大量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們只要勤勞耕種,肯定會比他們原先要過的更加的富足。
但是依然沒有人願意移民去遼東。
故土難離,縱然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家鄉。
金窩銀窩不如家裡的狗窩,他鄉再好,大家也不羨慕。
這種情節根深蒂固。
更何況,這遼東是什麼地方?
自古以來,哪裡都是苦寒之地,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誰願意去?
可是沒有辦法,朝廷的一紙令下,縱然是不願意去,也要去。
抽籤、抽到的都是命,不去也得去。
不過好在現在的朝廷比以前更好。
沒有冬衣和鞋子,朝廷這邊就發給你,一人兩套,大人小孩都有份。
沿途所到之處,官府這邊也是準備了伙食,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這衣食無憂,到也讓很多人的怨氣少了很多。
對於他們這些窮苦的人來說,冬天本來就是極其難熬的時候,要不然以前也不會有‘過冬’‘逃冬’一說了。
家裡面窮的揭不開鍋了,怎麼辦?
逃到別的地方去,去偷、去乞討、去搶,只要可以活下去就可以了,過完了冬天再回來,又繼續來給地主種地。
在人口密集、人地矛盾尖銳的河南,這種現象尤其常見,即便是風調雨順的年景,到了冬天的時候,出去乞食的人都成群結隊。
這要是有個災荒什麼的,那就真的是餓殍遍野,樹皮都會被啃食的乾乾淨淨。
山西和陝西兩地也都差不多。
悠久的歷史讓這裡的生態環境極其的惡劣,已經不足以承載越來越龐大的人口,即便是風調雨順,那也是勉勉強強的能夠活下去,談不上吃飽穿暖。
現在,縱然是京津地區發展迅猛,江南的南京、淞滬也是在迅猛的發展,到對於這幾個內陸的省份來說,變化依然不大。
這裡的人依然窮苦,但卻偏偏又都不願意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