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得好啊~”
“我大明就應該要改一改,正如劉晉所說,對外方面,當以大明之利益為核心與根本,一切都要圍繞這一點來做。”
弘治皇帝高興的讚歎道。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所有的一切都該為自己國家的利益為根本與核心。
以前的大明那是真的老好人啊,捨己為人的典範啊。
當然了,其實也是打腫臉充胖子的典範。
只要有人來大明朝貢,大明就覺得自己臉上很有光,於是對方朝貢的東西價值一萬兩銀子,大明這邊就要數倍回之,典型的割自己的肉去喂人。
訊息傳開之後,有時候南洋地區的一些商人就會冒充某個不知名地方小國的使團來大明這邊向大明朝貢。
輕輕鬆鬆就可以騙取大明這邊豐厚的回贈,回到南洋就大賺特賺。
這樣做的結果呢就是到了後面,隨著土木堡之變後,大明國力的迅速衰退,國庫空虛之下,大明想要打腫臉充胖子都難了。
每年來大明朝貢的使團太多了,給大明的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怎麼辦?
沒有辦法了,只能夠下令南洋各國的使團不允許頻繁來大明朝貢。
以前你一年來一兩次,以後嘛這三四年來一次就差不多了。
同時這是促成大明施行海禁的一個原因之一,當然僅僅只是很小的一個原因。
因為當時有大臣上奏,認為這朝貢實在是負擔太重了,關鍵海禁算了,這樣以後就很少有人來朝貢了。
這就是大明,打腫臉充胖子的典型。
說到底以前大明的那種對外策略根本就不是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策略,這也是為什麼鄭和只能夠七下西洋,沒有辦法說八下、九下,年年下、月月下西洋的緣故。
因為對於大明來說,鄭和下一次西洋就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造船、物資、人員、攜帶的貨物等等,這些對於大明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
再加上和南洋地區有往來之後,南洋各國爭先恐後前來朝貢,更是進一步加重了大明負擔,自然也就沒有辦法持久。
反觀太平侯杜明恩下南洋就不一樣了。
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賺錢、謀取利益,開闢南洋財富航線的目的。
因為去南洋有利可圖,天津各大商行爭相而去。
現在根本不需要官方的力量,單單是天津這邊大明民間的商行,每天都有大量的商船去往返南洋。
將大明的貨物賣到南洋,再將南洋的貨物運回大明,一去一回,輕輕鬆鬆少則十幾萬銀子,多則上百萬兩銀子的利潤。
鉅額利潤的驅使下,商人們比朝廷的船跑的快多了、勤多了。
同時大明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是迅速的富裕起來,不像以前,都是虧本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