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看了看群臣,這謝遷出來說話,總算是沒有人跳出來說要彈劾謝遷了,同時原先跳的最歡的那些人,一個個都跟霜打的花朵一般,無精打采,眼神之中縱然是有不甘,但更多的卻是無奈。
想了想,弘治皇帝將目光轉向李東陽問道:“李卿怎麼看?”
聽到弘治皇帝的話,江南地區出的這些官員也是一個個再次投過去殷切的目光,如果李東陽能夠站到自己這邊,那大家就會立刻踢掉謝遷,抱緊李東陽的大腿,他不管怎麼說也算是南方人。
李東陽緩緩的站立出來,他和周經是一樣的,去了天津一趟,看到了天津的繁華,也看到了解開海對大明的好處,別的不說,單單是可以下海捕魚,天津這邊幾艘船就可以養活多少人。
同時也是親眼見到了從朝鮮這邊帶回來的三百萬兩白銀,知道海貿的鉅額利潤,如果朝廷可以徵收到這部分的稅收,他相信國庫肯定不會空虛。
不過,他現在也是同樣看到了朝中的反對力量是何等的龐大,整個朝堂之上來自江南地區的官員實在是太多了。
周經僅僅只是提出開海,立刻就遭到了如此多人的反對,彈劾、攻訐,可見江南士林在這件事上的意見竟然是出奇的一致。
“臣以為李公所言甚是,在海一事上,我們不宜cāo之過急,應循序漸進,可以先開漁,在少數地區先行試點,以觀後效。”
想清楚了這些,李東陽覺得謝遷折中的方案其實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可以解開漁,沿海的人就可以出海捕魚,獲得大量廉價易得的食,在少數地方試點,也是可以看看這解開海的效果。
只要這解開海真正對大明有利,大家都能夠從中獲利,將來支援解開海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到時候再全面解開海也是不遲。
聽到李東陽的話,江南地區的官員們頓時就更加洩氣了,李東陽和謝遷在江南士林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門生故吏也是遍佈整個朝野,影響力巨大。
有人非常不甘心,頻頻看向戴珊、劉大夏、何橋新等江南地區出的六部尚書、侍郎,期待這些大佬們能夠站出來給大家當牛頭。
戴珊看了看這個局勢,心中嘆口氣,雖然他很想當這個牛頭,也有這個資格,但是他也是聰明人,一看今天這個架勢,心裡就清楚,這事其實弘治皇帝早就已經和人商量好了,上面的大佬們都已經達成妥協了。
現在自己再繼續站出來,後面肯定是吃不了兜著走,更何況,謝遷和李東陽能夠爭取到這個折中的方案,也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商人能夠名正言順的出海,不需要在躲躲藏藏,私自出海,其實也是好事,怕就怕後續朝廷再來徵商稅,這才是真正要命的,觸及大家背後家族、勢力的利益。
群臣一陣沉默,沒有人再繼續站出來說話,弘治皇帝再次看向武將勳貴這邊說道:“張卿,你怎麼看此事?”
張懋其實一直都在聽,他的立場就更加鮮明瞭,因為他已經向天津造船廠這邊下了三艘漁船的訂單,回到京城這邊也是在武將勳貴之間不斷的走動,拉著大家準備一起出海捕魚、經商。
他是看到了這海洋的無窮財富,單單是捕魚,有幾艘漁船一年下來也是可以獲利百萬,要是可以出海經商,僅僅半個月的時間去朝鮮一趟就帶回來了三百萬兩白銀。
以前不知道這海貿的巨大利潤,還能夠淡定,守著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過過悠閒的小子,現在知道了這海貿的利潤,那自然是要分一杯羹的。
想要分一杯羹自然是不能指望江南地區的這些大家族、大商人帶自己玩,武將勳貴歷來和他們都不是一夥人,雙方之間涇渭分明,玩不到一起。
所以想要吃蛋糕就只能夠自己組船出海經商,這不開海顯然是不行的,到時候買的漁船不能下海捕魚,買的海船不能出海經商,這不是要虧到姥姥家嘛。
不過他也是聰明人,也是看清楚了眼前的局勢了,要全面開海顯然是不現實的,不過沒有關係,只要能夠像謝遷、李東陽所說的一樣,先開漁,在少數地點實行也是可以的。
“臣以為謝公、李公所言甚是,不妨先在少數地區解開海,臣覺得天津就相當不錯,離京城近,又是北方,不用擔心倭寇侵擾,非常適合進行試點。”
想了想張懋也是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直接提出了在天津這邊當試點的建議,他的話也是立刻得到了武將勳貴們的支援。
特別是定國公徐永久、成國公朱輔接連站出來表示支援,他們三家幾乎是穿同一條褲子的,張懋一回來第一個聯絡的就是他們,向他們說明了一切,也是商量好了要一起出海發財。
他們三個國公都站出來說話了,這幾乎是代表了武將勳貴們的態度,雖然他們一向很少表態,也是沒有什麼存在感,但他們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